目前,世界范圍內經濟復蘇緩慢,發達經濟體有效需求不足,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縮減,全球經濟面臨著重塑和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困境。如何激發經濟增長新優勢、挖掘舊有經濟體新動能?如何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從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推進?
近日,多名政商人士就“工業互聯網與經濟硬實力”話題在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建言,分析演進路徑。
中國經濟正從工業互聯網中汲取新動能新優勢
當今世界,新一輪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將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作為著力點,加大戰略布局力度,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美國的先進制造戰略、德國的工業4.0、英國的高價值制造、法國的新工業法國、日本的機器人新戰略、韓國的IT融合發展戰略等,都致力于把握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面對這種國際化潮流和中國經濟提檔升級、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必須從國家戰略和個體企業層面同時發力,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落地,運用互聯網戰略對中國傳統制造工業進行改造,提升傳統舊動能,培育經濟新優勢,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于曉暉認為,工業互聯網基于工業系統的全面互聯,從而形成數據驅動的智能,這構成了本次新產業革命最本質的內容。國內所講工業互聯網,指的是以制造業為主,實際上工業互聯網不僅包括制造業,還包括能源、交通、醫療、公共設施等,實際上是在生產領域的一種互聯網,與過去互聯網偏重消費和娛樂不同,目前正在發展的工業互聯網更側重生產領域。
北京東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平指出,工業互聯網是機器世界的神經網絡,是整個人類未來發展中人工智能所承載的一個平臺,它的深入推進與擴展,將會進一步改變我們的整個世界與生活方式。李平認為,工業互聯網真正改變的是硬件,這是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核心。“用互聯網技術造就的適應工業生產和人工智能的硬件架構和硬件平臺,誰能打造出來誰就能制勝,誰就可能改變全球的工業格局,誰就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西門子或者新的GE公司。”他說。
北京和利時集團公司技術總監朱毅明稱,目前整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非常迅猛。工業互聯網實際上是互聯網的一個延伸,實際上是把互聯網嵌入到這些工業設備中,有嵌入式的控制器和操作系統,就是要把網絡的智能化功能嵌入到設備和大型裝備里。
找鋼網創立于2012年,正是看準了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歷史機會以及鋼材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巨大信息不對情形,通過互聯網進行營銷變革,成功創辦找鋼網,極大提升了行業的整體效率。找鋼網創始人兼CEO王東稱,目前找鋼網每天營業額達兩億元以上,開創和變革了一個全新的互聯網領域,引發鋼鐵行業銷售模式變革。
促進工業硬實力的提升和產業升級的路徑
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于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聯盟提出一個體系架構,其中網絡是基礎、數據是核心、安全是前提,通過實現工業系統的這種跨設備、跨廠區、跨企業和跨產業鏈的全面互聯,全面和深度的互聯是工業互聯網的一個基本實現要素。在這個基礎上,讓數據被感知、被采集、被流通,通過交換和集成應用起來,就構成了對生產領域的各種智能角色的輔助。它存在三個閉環,第一個閉環是控制層,用數據實現對生產控制系統的反饋和優化,改善產品質量;第二個閉環是企業經營層面,實現企業的智能決策,這涉及到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比如建模、仿真、優化、研發、設計等等;第三個閉環是跨產業鏈,將用戶需求直接對應到生產系統,比如現在所提的C2M,從用戶一直到制造的部分。
工業互聯網如何促進工業硬實力提升和產業升級,具體實現路徑是怎樣的?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于曉暉認為有四大模式,即工業應用于制造領域有四種方式,分別是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孵化式延伸。其具體路徑有三種,一種是從生產端切入,即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開展預測性維護,實現供應鏈的零庫存和柔性生產等,類似中興、海爾公司模式;二是從產品端切入,提升產品附加值,開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智能遠程運維,實現產品孵化,類似企業有三一重工,航天云網等;第三種是為第三方企業提供供需對接的平臺。
李平認為,無論對企業還是研發機構來說,工業互聯網都要高度關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硬件平臺,它是推動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一個核心技術線;要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硬件平臺,從底層和基礎做起,要讓工業控制的每個節點。在這個基礎上再建立起控制模式、協議標準、安全機制和操作系統軟件應用,推動整個工業體系的變化。
以高性能計算和設備輸出為主要業務的中科曙光集團,這幾年在工業互聯網方面做了探索和轉型,在全國各地投資建設很多城市云計算中心,把它們做成一個平臺。中科曙光集團總裁關宏明表示,他們提供的這種公共服務平臺,一是可以給地方政府解決其產業升級轉型甚至提升其本身經濟硬實力的問題。二是給很多致力于工業互聯網服務的企業提供非常多的合作機會,平臺需要很多服務能力,又可以對外進行輻射。“要將工業互聯網做好,應打造一個協同共享的生態環境。同時要抓到一個新興增長點,有明確的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他說。
隸屬于航天科工集團的航天云網,于去年6月15日成立。航天云網副總經理貝宇紅稱,正是結合中國制造2025,集團才成立了航天云網。目前,集團有34萬家企業已落戶航天云網,希望將這些資源也放到社會上,讓買不起類似航天軍工高端設備的企業也能用得上這些資源。另外還想通過自身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智能制造系統,可以與國外合作,打破它們的壁壘,讓其產品處于合理價格,通過云網平臺把大家聚合在一起,經過一年建設期的努力,讓國內企業生產出更好、價值量更高、價格更合理,更滿足國內需要的產品。
王東說,找鋼網通過互聯網切入傳統工業領域,節省縮短流程,過去鋼鐵采購者想購買和運輸鋼材就要經過來回找貨、比價、溢價、詢價、索貨等復雜過程,非常低效。現在找鋼網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比如找貨、買貨、出庫、物流、金融服務、加工服務、倉儲服務等,都能提供一站式服務,極大提高行業整體效率。
未來工業互聯網發展怎樣才能少走彎路?
北李平表示,工業互聯網的長遠的發展,會賦予機器世界的社會屬性,會把人類的文明和智慧不僅延伸到工業領域,還可以延伸到宇宙探索甚至人類未知領域的發展。他認為,在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關注自主可控和技術超越問題。如果在這一輪經濟變革中不注意這些問題,就會像第一次信息革命過程中,出現芯片、操作系統和很多核心技術被動受至于人局面,導致西方社會要拋棄民用互聯網時,中國人才想起去國外大肆收購,每年消耗中國上千億美元。
“現在美國和歐洲投入巨量資金,像GE,把它最掙錢的業務賣了之后研究工業互聯網,先從中間層、上層到底層,最后目的是一統到底,一種語言、一種協議、一種連接方式,實現機器世界的神經網絡互聯互通。當然這是一個龐大工程,需要成千上萬企業參與,也需要社會和政府制度配合,還需要社會金融資本參與。”李平說。
如何讓工業互聯網發展少走彎路?“中國工業出路就是,把工業互聯網技術用徹底,摒棄過去傳統的工業控制架構平臺體系,用基于云控制的服務器方式、互聯網方式控制的東西來減少成本,降低能耗,提高效率,這樣就能反敗為勝。”李平表示。
北京和利時集團公司技術總監朱毅明認為,現在工業互聯網的安全還是一個未解難題。另外工業互聯網里,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識體系,工業互聯網中這一點是要考慮的,包括它的標識,它后面類似域名服務的體系一定要盡快建立起來,否則工業互聯網還是在IT端,連不到OT上。
“從目前來看,現在做這些工作也是盡可能把IT和OT連接在一起,就像粘合劑,把大家聯結在一起,最后把工業互聯網神經的末端延伸到工業裝備里,真正為企業服務,來提升它的競爭力。”朱毅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