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工業與互聯網的概念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智能制造、兩化融合兩化深度融合、互聯網+制造、工業4.0、工業互聯網。如圖所示:
其實在下面這張圖中,漏了物聯網、智能工業、產業互聯網等詞。最近幾天有一篇文章《工業物聯網站上風口 制造業巨頭紛紛搶入布局》傳播很廣,又出現一個新詞工業物聯網。
其實無論新概念有多少,其實就如我那張PPT的標題一樣,這些概念的目標一致,中間路徑有差別。
這些詞的共同特點是,工業產業與信息網絡的結合而改變傳統的產業。其實無論互聯網也好,物聯網也好,信息系統也好都是工具,解決的是工業信息傳輸與信息處理的效率問題;而每一次社會的進步,都是工具的變革。比如歷史上曾經有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以工具命名的時代。工業革命,也是制造工具的變革,這一輪信息的變革,同樣引發變革的是工具。

我一直主張互聯網是工具。并把工具的變革作為社會進步里程碑的標志。而這一輪信息話引起的互聯網的變革是工具的變革,是工業革命之后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其實我本人對工業4.0的個概念中,不認可對4個工業階段的認可的,其實第一次、第二次合在一起算是一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第四次算是一次工業革命)。
但無論工具有多重要,都是為了使用工具的產業服務的。如果沒有產業的痛點,就不會有工具的更新,研究產業本身才是這一輪互聯網革命的根本。
這一輪工業革命從工業本質而言是從供給不足的經濟時代,轉變為供給過剩的時代。人的需求有很多層次,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解決了生存的需求之后,才會解決個性的需求。在供給不足的經濟時代,實際上在解決生存的問題,主要矛盾在提高生產效率;在供給過剩的時代,需要解決的是個性需求,主要矛盾在提高設計效率。
人類的生產方式,從最早的手工定制,經歷了手工生產、對規模生產,大規模定制之后,必然走向個性化定制時代。而經歷了代規模生產、大規模定制的階段之后,產品的模塊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雖然在最終產品形式上,個性化產品的比例非常高,雖然產品都是個性化的,但這個個性化產品是多個模塊組成的,包含標準模塊和個性化模塊,而絕大多數是標準模塊。這樣在新的個性化定制時代,我們既可享受規模化(標準模塊)帶來的成本優勢,又能解決個性化的需求(由個性定制模塊實現)。
其實研究這一輪革命,我喜歡從產業研究本身入手,比如研究工業時代的生產、運營模式,研究傳統工業的主要痛點,而在互聯網時代會有哪些變化?在工業上有幾個流:物流、現金流、工作流、信息流。在這一輪變革中,通過信息流速度的變化,會帶來工作流、物流、現金流的流動速率的變化,而這些流動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比如國美、京東這兩家公司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在物流與現金流的速率上做了文章。最近京東剛剛進入了世界500強,而其還在虧損,一家一直虧損的企業如何維持其現金流?京東改變了零售行業物流與現金流的速率,從而在經營中留下了資金沉淀,只要京東的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它的資金沉淀量就不斷增加。
在未來工業的革命中,信息流帶來的其他流的速率和方向的變化,可以創造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機會。這些機會會變革商業規則,在商業規則的變革的基礎上,創造出顛覆性的變化。
工業領域的互聯網變革,需要研究產業的各個環節,重點關注傳統解決不了的生產瓶頸,看看互聯網的變革是否可以解決這些瓶頸,而如果能夠解決這些瓶頸,這里將有巨大的產業機會。

比如傳統的生產方式中,MTS,MTO已經可以通過工業化的手段來實現。但ETO的生產方式只能是項目型制造,而不能用通常的運營模式來完成,ETO的效率低,導致ETO不能普及,如果工業的這輪變革,可以讓ETO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ETO普及之后,會帶來商業形態的根本變革。
從工業本質研究工業變革,研究工具會帶來哪些流的變化,抓住工業本質才能把握變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