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耀峰
Online Grocery字面意思是在線雜貨,中國沒有合適的詞解釋。由于印度的在線雜貨行業出售的主要商品是牛奶、面包、黃油、蔬菜及水果類商品,這和國內的生鮮電商產業類似,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就稱之為生鮮電商產業。
近幾個月,印度的生鮮電商產業異常惹人關注。主要因為互聯網巨頭企業如阿里巴巴、亞馬遜對這個行業產生了興趣。近日有印度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和被其控股的印度電商平臺Paytm Mall要共同投資2億美元給印度生鮮電商行業里規模最大的BigBasket。
據報道,這2億美元會有1.5億資金分給BigBasket,剩下的5000萬美元用于購買該公司老股東手中的股份。如果交易達成,BigBasket的估值將接近獨角獸級別。
目前阿里巴巴和Paytm正在對BigBasket做盡職調查,交易的最終細節需要等盡職調查結束后進一步確定。
早在阿里巴巴之前,亞馬遜方面就與BigBasket方面進行過接觸,但似乎沒有任何結果。近日又有媒體爆出亞馬遜印度正與BigBasket的主要競爭對手Grofers接觸,計劃投資Grofers與阿里巴巴+BigBasket的組合對抗。
對于以上信息,印度投資界是表示支持的。他們認為BigBasket和Grofers都處于急需資金的階段,上一輪融資所得資金已經不多,又遲遲融不到下一輪資。
有了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這樣的大型資本支持,他們就不用再為資金發愁。但整個產業會向著以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為首的兩巨頭長期對抗的局面演變。
是不是“阿里爸爸”和亞馬遜來了行業就前途光明呢?不是
近些天,印度媒體的文章里又出現了2015年時的腔調,文章里一片吹捧之風。什么印度零售業規模4000億美元,生鮮電商在其中占0.1%的份額。生鮮電商產業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四年后規模會達到100億。什么正規的品牌零售商份額只有5%,市場前景很大。
對此,竺道(zd_review)的態度是謹慎樂觀的。因為就算是有“阿里爸爸”支持了,這個行業面臨的問題一個也沒解決啊,就算投了資還不是一樣拿錢去燒。
印度生鮮電商行業的最大問題就是利潤太低。該行業的客單量低,訂單密度也低。從目前收集到的信息來看(企業內部人士向媒體爆料),這個行業的平均客單價在300-500盧比之間(約30-50元人民幣),訂單密度一個月2-3次。而且免運費,這樣的情況下是無利可圖的。
印度電商的物流成本太高了。在印度生活的人都有感受,上下班高峰期街上堵車堵到無解。今年年初還有印度媒體指責政府完全喪失了對于交通的管理能力。
而行業內企業以及整個印度互聯網行業玩得一個游戲就叫:燒錢吸粉,最大限度的吃胖自己力爭活到最后。
基本上,行業內的企業在錯誤的商業模式上燒了好幾年的錢。在印度,燒錢補貼是買不來客戶忠誠度的,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誰價低就去誰家。
那為什么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還會投資呢?
阿里和亞馬遜誰也不傻,投資前不會不做市場調研。只能說,利潤不是兩個巨頭目前最看重的。從戰略角度看,亞馬遜要做“無所不賣的亞馬遜”,根據亞馬遜印度負責人Saurabh Srivastava此前的表態,亞馬遜僅在快消品領域的SKUs就超過190萬種。
亞馬遜目前的戰略就是培養用戶習慣,讓亞馬遜成為他們購物的最終目的地,可以在亞馬遜平臺上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商品。亞馬遜方面此時更看重用戶體驗而不是利潤。
而阿里最近在國內推天貓超市(也叫零售通),馬云要在中國建1萬間這樣的店,其目的就是幫助線下超市升級。基于同樣的模式,阿里看到了正好在轉型的BigBasket。
BigBasket之前的模式是按時按需配送然后從中抽成。這種模式由于成本太高錢燒完了,所以就轉型做B2B配送到線下零售店。這正好踩到阿里的戰略上,也促成了阿里對BigBasket的投資。
而且,此時進入食品行業時機不能再好。印度政府已經批準本土食品處理行業100%接受外商直接投資。而且根據新規定,外國公司也被允許在印度開設全資子公司,通過開設實體店或網上零售店生產、制造食品。
目前,亞馬遜、BigBasket 和 Grofers 都拿到了線上食品零售業務執照。這個政策變化大幅提升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水平,也讓不少農民從中受益。
印度政府鼓勵有組織的零售商直接向農民采購產品。因為在過去,不少中間商會從中間環節挖走大部分利潤,導致市場上的食品價格居高不下。今后企業可以掌控全部生產、采購流程,再加上自營品牌,利潤一定更多。
至于物流成本,企業完全可以學習MilkBasket的模式,夜間送貨。竺道曾經報道過他們的商業模式,客戶在午夜12點前下單,然后MilkBasket在夜間裝配再夜間送貨,夜間送貨避免了交通擁堵。用戶在第二天早上7點前收到訂單。
竺道觀察:最近竺道團隊內部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印度互聯網巨頭在現有商業模式走不通時,剩下的是不是只有品牌價值?”這個話題起源于Snapdeal,在和Flipkart合并談判失敗后。有人認為Snapdeal不可能再融到錢,因為信譽不行了。那投資人之前的投資是不是白燒了,Snapdeal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由此延伸來看,像Housing.com、BigBasket、Snapdeal這些行業領先的企業都是在錯誤的商業模式上融了太多錢,白白燒完了才發現原來商業模式無以為繼。其結果只有轉型或者賣掉,他們是不是剩下只有品牌價值了?
再由此延伸到印度到底應不應該投資?印度有13億人,但是網購族7000萬,那這個市場是大還是小?人均GDP只有達到2000美元時才有消費能力,而現在印度人均GDP是1990美元。
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印度市場大而不強,但投資是應該的。印度市場和印度經濟關聯,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人民會越來越富逐漸具備消費能力,市場會越來越大。
但印度經濟發展離不開外資,印度是小政府,大社會。印度政府沒錢,所以極度需要外資發展經濟,需要阿里巴巴、亞馬遜、軟銀這樣的企業帝國來投資,帶動這個國家的發展。這個過程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也只有這樣的企業帝國才有能力改善印度的基礎設施,才有本錢掌控印度市場并且堅持到印度市場成熟。
文/張耀峰
Online Grocery字面意思是在線雜貨,中國沒有合適的詞解釋。由于印度的在線雜貨行業出售的主要商品是牛奶、面包、黃油、蔬菜及水果類商品,這和國內的生鮮電商產業類似,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就稱之為生鮮電商產業。
近幾個月,印度的生鮮電商產業異常惹人關注。主要因為互聯網巨頭企業如阿里巴巴、亞馬遜對這個行業產生了興趣。近日有印度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和被其控股的印度電商平臺Paytm Mall要共同投資2億美元給印度生鮮電商行業里規模最大的BigBasket。
據報道,這2億美元會有1.5億資金分給BigBasket,剩下的5000萬美元用于購買該公司老股東手中的股份。如果交易達成,BigBasket的估值將接近獨角獸級別。
目前阿里巴巴和Paytm正在對BigBasket做盡職調查,交易的最終細節需要等盡職調查結束后進一步確定。
早在阿里巴巴之前,亞馬遜方面就與BigBasket方面進行過接觸,但似乎沒有任何結果。近日又有媒體爆出亞馬遜印度正與BigBasket的主要競爭對手Grofers接觸,計劃投資Grofers與阿里巴巴+BigBasket的組合對抗。
對于以上信息,印度投資界是表示支持的。他們認為BigBasket和Grofers都處于急需資金的階段,上一輪融資所得資金已經不多,又遲遲融不到下一輪資。
有了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這樣的大型資本支持,他們就不用再為資金發愁。但整個產業會向著以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為首的兩巨頭長期對抗的局面演變。
是不是“阿里爸爸”和亞馬遜來了行業就前途光明呢?不是
近些天,印度媒體的文章里又出現了2015年時的腔調,文章里一片吹捧之風。什么印度零售業規模4000億美元,生鮮電商在其中占0.1%的份額。生鮮電商產業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四年后規模會達到100億。什么正規的品牌零售商份額只有5%,市場前景很大。
對此,竺道(zd_review)的態度是謹慎樂觀的。因為就算是有“阿里爸爸”支持了,這個行業面臨的問題一個也沒解決啊,就算投了資還不是一樣拿錢去燒。
印度生鮮電商行業的最大問題就是利潤太低。該行業的客單量低,訂單密度也低。從目前收集到的信息來看(企業內部人士向媒體爆料),這個行業的平均客單價在300-500盧比之間(約30-50元人民幣),訂單密度一個月2-3次。而且免運費,這樣的情況下是無利可圖的。
印度電商的物流成本太高了。在印度生活的人都有感受,上下班高峰期街上堵車堵到無解。今年年初還有印度媒體指責政府完全喪失了對于交通的管理能力。
而行業內企業以及整個印度互聯網行業玩得一個游戲就叫:燒錢吸粉,最大限度的吃胖自己力爭活到最后。
基本上,行業內的企業在錯誤的商業模式上燒了好幾年的錢。在印度,燒錢補貼是買不來客戶忠誠度的,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誰價低就去誰家。
那為什么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還會投資呢?
阿里和亞馬遜誰也不傻,投資前不會不做市場調研。只能說,利潤不是兩個巨頭目前最看重的。從戰略角度看,亞馬遜要做“無所不賣的亞馬遜”,根據亞馬遜印度負責人Saurabh Srivastava此前的表態,亞馬遜僅在快消品領域的SKUs就超過190萬種。
亞馬遜目前的戰略就是培養用戶習慣,讓亞馬遜成為他們購物的最終目的地,可以在亞馬遜平臺上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商品。亞馬遜方面此時更看重用戶體驗而不是利潤。
而阿里最近在國內推天貓超市(也叫零售通),馬云要在中國建1萬間這樣的店,其目的就是幫助線下超市升級。基于同樣的模式,阿里看到了正好在轉型的BigBasket。
BigBasket之前的模式是按時按需配送然后從中抽成。這種模式由于成本太高錢燒完了,所以就轉型做B2B配送到線下零售店。這正好踩到阿里的戰略上,也促成了阿里對BigBasket的投資。
而且,此時進入食品行業時機不能再好。印度政府已經批準本土食品處理行業100%接受外商直接投資。而且根據新規定,外國公司也被允許在印度開設全資子公司,通過開設實體店或網上零售店生產、制造食品。
目前,亞馬遜、BigBasket 和 Grofers 都拿到了線上食品零售業務執照。這個政策變化大幅提升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水平,也讓不少農民從中受益。
印度政府鼓勵有組織的零售商直接向農民采購產品。因為在過去,不少中間商會從中間環節挖走大部分利潤,導致市場上的食品價格居高不下。今后企業可以掌控全部生產、采購流程,再加上自營品牌,利潤一定更多。
至于物流成本,企業完全可以學習MilkBasket的模式,夜間送貨。竺道曾經報道過他們的商業模式,客戶在午夜12點前下單,然后MilkBasket在夜間裝配再夜間送貨,夜間送貨避免了交通擁堵。用戶在第二天早上7點前收到訂單。
竺道觀察:最近竺道團隊內部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印度互聯網巨頭在現有商業模式走不通時,剩下的是不是只有品牌價值?”這個話題起源于Snapdeal,在和Flipkart合并談判失敗后。有人認為Snapdeal不可能再融到錢,因為信譽不行了。那投資人之前的投資是不是白燒了,Snapdeal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由此延伸來看,像Housing.com、BigBasket、Snapdeal這些行業領先的企業都是在錯誤的商業模式上融了太多錢,白白燒完了才發現原來商業模式無以為繼。其結果只有轉型或者賣掉,他們是不是剩下只有品牌價值了?
再由此延伸到印度到底應不應該投資?印度有13億人,但是網購族7000萬,那這個市場是大還是小?人均GDP只有達到2000美元時才有消費能力,而現在印度人均GDP是1990美元。
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印度市場大而不強,但投資是應該的。印度市場和印度經濟關聯,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人民會越來越富逐漸具備消費能力,市場會越來越大。
但印度經濟發展離不開外資,印度是小政府,大社會。印度政府沒錢,所以極度需要外資發展經濟,需要阿里巴巴、亞馬遜、軟銀這樣的企業帝國來投資,帶動這個國家的發展。這個過程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也只有這樣的企業帝國才有能力改善印度的基礎設施,才有本錢掌控印度市場并且堅持到印度市場成熟。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