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之所以在此時此刻提出“1+N”5G 目標網,是在實踐升華的基礎上形成的對 5G 產業發展規律最新的認識之后,對 5G 網絡建設提出的最新的解決方案。
只有正確的認識規律,并遵從規律,才能把事情做正確。
1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的“1+N”5G 目標網是什么,然后我們再從產業規律對其進行分析。
“1+N”5G 目標網,是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楊超斌在 2020 全球移動寬帶論壇期間首次公布,并發布了支撐“1+N”的 5G 全系列解決方案,構筑 5G 極簡網絡。
“1+N”5G 目標網的核心是:全頻譜向 5G 演進,以中頻大帶寬為核心構筑一張普遍覆蓋的寬管道基礎網;利用其他頻段構筑差異化優勢,實現 N 維能力按需疊加。
即“1”是指的是1張普遍覆蓋的寬管道基礎網,核心是中頻大帶寬結合 Massive MIMO;“N 維”是指的多個維度的能力,主要包括低時延、感知、高可靠、大上行、V2X、高精度定位等,核心是簡化部署。
華為為什么要提出“1+N”5G 目標網呢?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既有面向重大產業問題的應變創新,也有一種面向未來趨勢的前瞻謀劃布局。

2
我們先說面向的重大產業問題應變創新。
目前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已經是四世同堂“2G/3G/4G/5G”,構成了一個復雜巨系統,如何化繁為簡,降本增效,輕裝上陣,是一個重大產業問題。
眾所周知5G是一種通用技術,是面向行業市場的(toB),5GtoB 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從 3GPP 持續從 R15 到 R16 進行版本升級,到運營商持續加速 5G 行業樣板間打造,到工信部在今年發布的 5G 發展建議,和行業 不斷加速的5G SA網絡建設,5G 服務行業市場為主毫無疑問是大勢所趨。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考慮行業市場需求的碎片化和高度定制化的特征,就難免會有一種疑問,既:既然 5G 是 toB 的,那么是不是按照行業場景、業務需求進行重點建設,完全不需要一張高質量的連續覆蓋的寬帶網絡了呢?
以至于前一段時間部分非專業人士質疑 5G 是不是投資太超前,擔心成本笑話的問題。 其實答案非常明顯,5G 必須保持適度超前,對基礎設的投資必須看到其外部溢出效應。
那么,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普遍覆蓋”的寬帶基礎網絡呢?
華為提供了的觀點我認為還是比較客觀的:一張優質的普遍覆蓋寬帶網絡是基礎,這是 5G 行業發展的“1”,只有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面向行業聯結市場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服務。
基礎在這里有兩個含義:
一是在需求上服務于人和物,需要滿足跨代超級體驗及海量連接;
二是在成本上要具備大幅度降低每個 bit 的成本能力,以用于支持電信運營商和客戶降低成本。也就是說 5G 網絡建設必須達到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參考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規律普遍覆蓋是必須達到的目標。
對中國需要一張普遍覆蓋的寬帶網絡的判斷,其實隱含著一個產業規律,既 5G 產業也不可能跨過 toC 直接邁進 toB 的康莊大道,或者說對于5G來說必須兼顧 toB 和 toC 的平衡發展,這也是華為提出“1+N”5G 目標網的原因之一。
從電信運營行業的現狀來看,目前整個網絡已經變得非常復雜,僅僅從無線網的角度,多頻段、多制式、多技術、多代際已經把無線網絡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在發展 5G 的過程中,如何化繁為簡,華為在多年前就開始提出”極簡網絡“的理念,以應對不斷復雜的系統,此次提出 “1+N”5G 目標網看得出來是希望能夠一攬子解決目前電信運營商在網絡規劃、建設和運維上的復雜性:
一是在 1 張普遍覆蓋網上,華為基于全球主流的 TDD 大帶寬 M-MIMO 技術,支持 TDD 中頻 M-MIMO 與 1.8GHz 共站同覆蓋;發布業界首款支持 64T64R Massive MIMO 和 Sub3G 全頻段合一的 Blade AAU Pro 解決方案用于支持天空面受限場景;
二是應對部分 TDD 大帶寬獲取困難或容量重載的市場,推出了業界首款 FDD M-MIMO。
楊超斌說華為能夠通過全系列的中頻段 M-MIMO 解決方案和先進的軟件算法,幫助運營商基于中頻構建一張普遍覆蓋的寬管道基礎網,從而能夠兌現跨代的極致用戶體驗。
無論從產品設計、場景細分和技術研發上,其實你能看得到華為對運營商所面臨的復雜問題的認知、思然后提出的遵循極簡標準的”好“的解決方案。
我想把網絡做到極簡,是設備商和運營商的共同訴求和愿景。
3
我們再說面向未來的前瞻謀劃布局。
目前在5GtoB 的發展中,運營商所面臨的整體商業架構巨大,但是又是需求碎片、高度定制、議價能力極強、服務要求極高、能力需求頗多困境,誰能解決成本與收益、誰能帶著腳鐐靈活跳舞,誰就能夠擁有未來。
這需要“解耦”。
關鍵是能力與基礎網絡的解耦。
行業聯接率先發生在局部場景,需要靈活大上行、低時延和高精度定位等能力按需部署。這是一種解耦的構畫。通過在局部部署行業特定需要的能力,實現精準精確的需求滿足,對于電信運營行業來說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投資成本的同時,又能夠滿足行業客戶的靈活性和體驗。“如何實現多而不雜、繁而不亂,簡化部署達成疊加優勢,是關于“N"的創新重點”,楊超斌認為“N維”是需要創新的。
而已經公開的 5G 行業樣板間也表明,這種創新需要行業客戶及其行業伙伴、運營商與設備商協作進行。在這個協作過程中,需要行業客戶的系統進行解耦,需要運營商的網絡與能力解耦,需要設備商產品與能力解耦。而后通過再次耦合與融合形成能夠服務于全行業的能力。
所以“N維”能力的創新,以及成熟之后在基礎網絡上的極簡部署疊加,就是面向未來進行謀劃布局的關鍵。
華為提出,網絡運營運維思路需要從傳統的"Best Effort"轉型為以業務 SLA 為中心,并發布了 5GtoB Suite,能夠支持電信運營商行業實現行業網絡的”智能精準規劃、極簡按需開通和主動端網運維“。例如例如在規劃層面,能夠實現小時級無線網絡資源分片的極簡規劃和按需分配,為電信運營商的行業服務提供了高度靈活的服務能力。
當然,華為在支持”N維“能力創新解決方案布局上是系統型的,我只舉一個例子:華為的室內行業場景 LampSite EE 套件解決方案可以按需提供分布式 Massive MIMO、超級上行、高精度定位等 ToB 能力,滿足 ToB 行業場景化、差異化的需求。
行業市場的需求只有通過解耦和極簡才能滿足化繁為簡,做到極致和統一,這對于整個 5G 行業探索商業模式,創造商業價值至關重要。
4
華為是如何看待設備商親自下海去為行業客戶提供5G專網的呢?
楊超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認為 目前有一些設備商從事專網業務,但"這并不是主流",在他看來一是獨立維護一張專網代價非常大;二是無線網絡建設、維護、優化需要專業技能,一個企業完全不具備專業的知識想自己干是不可能干的起來。
在楊超斌看來,由于運營商具備無線網絡建設運維優化的專業技能,“通過運營商服務行業主流的選擇”:
一是運營商網絡已經具備規模性,國外某些國家分配了一點點頻譜給某個行業,也提供不了好的體驗;
二是運營商運營商手上已經有大量頻譜,所有的頻譜可以通過 1+N 的方式服務于行業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所以,我們看到華為提出的 “1+N”5G 目標網,既是對當下產業重大問題的應變創新,更是面向未來產業重大趨勢的謀劃布局,時刻回應時代的重大課題,也是華為之所以是華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