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父親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將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們將同時做六份工作!
2015年,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美國共享汽車企業Zipcar創始人Robin Chase這樣描述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就業形態變化,F在,她的這句話,也成為了「零工經濟」的時代注腳。
我們正在迎來零工經濟的新時代。如今,越來越多的「斜杠青年」們,選擇在主業之余,經營自己的一份副業:跑網約車、送外賣,這也成為了許多人的臨時就業選擇。自由職業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嘗試,而是眾多勞動者的共同選擇。
國信證券2020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靈活用工基數龐大,「零工」群體估算有2.4億人之多。某招聘平臺發布的《職場人兼職情況調查報告》稱,40%的受訪者從事了兩份及兩份以上工作。麥肯錫2016年發布的研究顯示,在美國,有5400萬-6800萬人通過零工經濟獲得一定收入。
而對于企業而言,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員工離職率提升的挑戰之下,企業的招聘成本連年上漲。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復合用工的新模式。國外研究機構Ceridian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5年內,56%的員工團隊將采取混合工作的模式,零工模式將大幅取代全職員工。
對于勞動者,零工經濟帶來了更多收入、就業選擇與自由度,讓他們在提升收入的同時,獲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而對于企業而言,零工經濟的崛起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企業的人力成本得到了降低,但也需要面對復合用工帶來的合規風險與管理挑戰。
具體而言,企業HR部門現有的eHR系統,大多基于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為全職員工管理開發,往往無法兼顧非全職員工。后者的招聘、績效、薪酬與勞動關系管理模式與前者存在較大差異,企業必須徹底革新管理模式。而專注于復合用工的SaaS服務等產品,可以讓企業在復合用工時代更加游刃有余。
無論如何,零工經濟的崛起已成必然。但面向零工經濟的企業服務市場卻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支付機構萬事達發布的《全球零工經濟——5000億美元機會的新市場》指出,2018年,全球數字零工經濟市場的整體規模達到了2040億美元,而到2023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4550億美元。對于企服玩家而言,這片未來可期的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新機會。
1.復合用工模式崛起,企業管理痛點難解
美國未來學家Daniel Pink在《自由工作者的國度》中指出:「工作對于我們來說越來越像是和公司之間的一系列交易,而非持久的關系!挂虼耍谘芯科髽I復合用工模式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厘清靈活用工領域各個細分市場的「交易模式」。
以網約車、外賣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型企業,是當下最大的靈活用工市場。有相當一部分的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們,都以非全職的形式為平臺服務。
例如,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滴滴平臺上90%的司機為兼職司機,其中78.9%的兼職司機每天工作時間低于5小時;在美團平臺上,超過50%的騎手每天工作時間低于4個小時;而在Airbnb上,90%的中國房東以兼職模式提供民宿服務。
此外,隨著社交電商、社區電商模式的興起,社區團購團長、兼職銷售等職業業態也開始出現。而在知識技能型服務市場,設計師、攝影師、企業顧問等職業,也常常以自由職業者的形態在市場上活躍。他們以及他們隸屬的企業,對于復合用工的業務形態需求,幾乎完全不同。
對于網約車、外賣等平臺型經濟,平臺與勞動者之間大多以派單、搶單模式進行工作派發,調度系統復雜,但工作模式相對固定;對于兼職銷售類工作,企業往往會直接管理勞動者,并按傭金模式為勞動者結算收入,對勞動者的培訓、激勵也更加深入;對于技能型服務行業,勞動者大多以項目制形式提供服務,「平臺撮合賺取傭金」與「需求方直接管理勞動者」的形式都很普遍。
而在政策方面,推動零工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成為了國家的政策方向。日前,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零工經濟下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
國家明確定義,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企業應當與員工訂立勞動合同;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應與勞動者訂立經營承攬協議,明確權利和義務。
毫無疑問,零工經濟時代下復合用工的復雜模式,以及國家政策對于企業靈活用工的合規需求,讓企業在管理非全職員工的過程中,面臨著種種痛點。
第一,企業靈活用工流程繁瑣。企業大多以經營承攬協議或勞務合同的形式與非全職員工建立「準雇傭關系」。一些大型企業可能擁有幾萬甚至幾十萬非全職員工,大量員工帶來的協議、合同管理問題,給HR或相關部門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此外,與全職員工按月發放公司不同,非全職員工存在日結、周結、月結甚至按小時、按單結算等多種薪資結算方式。人工或半自動化的薪資結算、審核、發放方式,顯然無法滿足企業的復合用工需求。
第二,企業用工存在合規風險。一些小型企業仍然使用公對私轉賬方式為非全職員工發放傭金,存在巨大的稅務風險。一部分企業要求個人勞動者以自然人身份在稅務部門開具發票,讓勞動者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成本。
第三,平臺用工管理效率低下。許多企業的復合用工存在臨時性、輔助性等特性。企業用工涉及多個環節,傭金即時結算交易頻繁,交易量大,多業務數據核對易出錯,企業對賬工作量大。
第四,企業存在業務與財務風險。在業務側,企業依靠個體經營者、勞動者開展平臺業務,需要面臨更高的風險,例如,平臺用工需要建立零工準入、退出機制,完善訂單分配、計件單價、抽成比例、報酬構成、工作時間限制等,保障勞動者權益。
在財務側,平臺經濟資金來源、去向復雜,大量個體勞動者的存在更是會放大這種風險,企業必須建立資金管控機制,防范稅務、反洗錢等領域的風險。
企業在復合用工領域面臨的以上種種痛點,都難以通過傳統的eHR等企業管理工具解決。如今,企業亟待一套能夠順應復合用工時代需求的新工具。
2. 復合用工管理平臺,能否解決零工經濟難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復合用工管理系統成為許多企業的共同選擇。其中,SaaS平臺憑借著低成本、免部署的優勢,也成為了復合用工管理平臺的首選。

由此,一批人力資源服務商也開始進入這一市場。例如,成立于2003年,在用工管理領域擁有19年經驗的上海博爾捷數字科技集團,就在近年不斷布局復合用工管理市場,并推出了針對復合用工管理的SaaS解決方案。
在復合用工管理市場,不同行業的企業往往存在著不同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博爾捷的解決方案,是將產品解決方案拆分,推出了兩款SaaS服務平臺——「勞動力眾包管理SaaS」「品牌合伙人SaaS」,以滿足不同行業的復合用工需求。
其中,勞動力眾包管理SaaS平臺主要面向即時配送(如外賣平臺)、社區團購、新零售企業導購/分銷員、分傭類銷售、品牌售后維修平臺等。
而品牌合伙人SaaS平臺主要面向內容分發平臺(如網絡小說平臺的作者管理)、醫療咨詢平臺(如春雨醫生、微醫平臺的醫生顧問管理)、醫美機構銷售、房地產行業銷售、微商以及知識工作者(如設計師、攝影師、咨詢師)等。
在產品設計上,二者存在著一定差異:
在勞動力眾包管理SaaS平臺上,企業可以將工作內容任務化,按任務時間、地點、內容等顆粒度發布到平臺上,勞動者可以自由選擇并完成任務。平臺為雙方提供電子合同、開票結算、個稅完稅、傭金提現等服務。
而在品牌合伙人管理SaaS平臺上,平臺以項目制進行管理,可以實現電子項目合同、項目管理、傭金計算、發票核對、傭金即時發放、資金管理等系統服務。此外,平臺在服務企業的同時,還可以為個人提供個人工作室注冊、項目管理、傭金即時提現、電子發票、智能記賬和在線自主稅務申報等服務。
不難看出的是,復合用工SaaS平臺所包含的功能模塊,遠比企業現有的傳統eHR更加豐富。
大多數eHR系統僅覆蓋傳統人力資源六大模塊,即人力資源規劃、招聘、培訓、績效、薪酬、勞動關系管理等。而復合用工SaaS平臺在實現非全職員工HR管理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企業的業務模塊與票據、財稅模塊。
例如,復合用工SaaS平臺可以根據企業的業務需求,通過AI、大數據等能力,為企業設計動態傭金規則,更好地激發非全職員工的潛力。復合用工SaaS平臺的傭金結算系統,在計算傭金的同時,也實現了傭金發放的合規。在傳統企服市場,后者往往是票據及財稅企服產品的典型應用。
復合用工SaaS在多項技術指標上,也面臨著較傳統eHR系統更加復雜的挑戰。在員工管理方面,前者的員工人數更多、流動性也更強;在資金管理方面,前者處理的資金筆數更多,對資金即時結算的要求也更高。
例如,全職員工大多每月發薪一次,而自由勞動力、個體經營者與品牌合伙人的傭金,則需要根據實際業務情況7*24小時結算。
此外,復合用工管理系統可以通過技術監管的方式,對企業多業態用工進行合規化監督,避免客戶企業出現用工風險。例如,系統可以審核客戶企業訂單分配情況,判斷其是否符合國家規定。

最后,傳統eHR系統只對內不對外,與業務的結合不強。而復合用工SaaS與業務強結合,且面向大量外部勞動者,一旦發生系統故障,對公司業務與口碑的沖擊更大。
這意味著,復合用工服務商要在高并發、低時延的技術要求下,做到更穩定的服務交付。相比之下,這也對復合用工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技術挑戰。
事實上,實現產品服務的穩定可靠,只不過是復合用工服務商的基本功。要想更好地滿足不同企業的復合用工需求,服務商要做的還有很多。
以博爾捷為例,其每年投入2000萬元技術研發費用,通過AI、大數據技術以行業洞察能力,為各行各業持續優化薪資算法、傭金算法和酬資算法,以激勵多業態各類人群提升業績。
而在產品交付模式上,博爾捷也支持PaaS化的交付模式。
對于許多大中型企業而言,SaaS服務在性價比、安全自主性上并不存在優勢。它們更希望將復合用工服務整合到現有的企業管理系統之中。
對于博爾捷而言,它面向不同企業用戶,推出了aPaaS和iPaaS平臺。企業可以通過低代碼開發的方式,迅速配置自己的復合用工管理平臺,或將博爾捷的復合用工服務模塊嵌入到現有的系統內。
其中,aPaaS通過靈活配置的組建和模塊,如工作流引擎、電子表單引擎、傭金計算引擎、BI報表引擎、數字權限等,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而iPaaS則通過開放應用集成和開放平臺技術,進行平臺融合。
3.未來,「復合用工平臺」將融入更多企業經營環節
毫無疑問的是,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復合用工管理都在未來將成為企業管理系統的標配。而對于勞動者而言,復合用工SaaS也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福利。
首先,企業在采用復合用工SaaS服務后,可以大幅提升運營管理效率,降低打款周期,讓勞動者可以更快拿到報酬。
其次,復合用工SaaS服務提升了企業的合規性,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往往會簽訂相關合同。一旦企業出現欠薪等情況,員工能夠更好地維權,為自己挽回損失。
而在未來,復合用工服務市場又將出現哪些新趨勢?甲子光年的判斷,是如下幾點:
第一,在零工經濟崛起、企業降本增效需求增長的大背景下,復合用工必然會成為大多數行業及企業的剛需。事實上,在外賣、快遞、網約車等平臺經濟型行業,以及咨詢、設計等自由職業盛行的行業,復合用工早已成為行業主流。未來,復合用工服務的市場潛力巨大。
第二,在這片潛力巨大的市場中,中國玩家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傳統eHR服務相比,復合用工服務商需要對客戶的業務模式擁有更透徹的理解,對政策合規擁有更深入的洞察。事實上,無論是外賣、網約車這樣的業務市場,還是發票這樣的財稅工具,中國都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對這些領域擁有更深理解的中國玩家們,也能更好地掌握這一市場。
第三,復合用工與傳統eHR平臺不同,復合用工服務商既需要服務企業,也需要服務于勞動者。在企業側,服務商要幫助企業降本增效;而在勞動者側,服務商也要思考如何激勵他們的工作效率。面向自由勞動力市場,一部分服務商甚至推出了配套的C端平臺,幫助勞動者在平臺上「找活干」。這對復合用工服務商的產品、技術、服務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復合用工服務實現了對各行各業的廣泛滲透后,「復合用工平臺」甚至可能會最終「消失」。
在未來,越來越多的工作內容會變得碎片化,企業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將工作細分為更加準確的任務或彼此獨立的項目,并上傳到復合用工平臺上,讓來自全球各地的勞動者完成這些工作。
在這樣的場景中,復合用工平臺上的勞動者們,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員工,而是從事特定工作的獨立個體。在技術的驅動下,組織關系變革的速度遠超預期。在未來,主業與副業、全職與兼職、雇傭與被雇傭,也將不再是簡單的二元選擇。
當然,在這個未來場景中的復合用工平臺,可能也不會以「復合用工平臺」的形態繼續存在——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勞動者,復合用工都已深入到骨髓,在未來,復合用工平臺可以既是項目管理平臺,也是人力資源管理平臺,更是財務、稅務、法務平臺……而它唯獨不會是一個「復合用工平臺」。
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在未來,我們既可以是企業的職員,也可以是電商平臺的賣家、網約車平臺的司機,更可以是直播主播、Vlog博主、自由攝影師……當主業與副業之間的界限不再清晰,「零工」的概念也自然不復存在,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體驗千奇百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