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規模最大!”
4月19日,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我國已初步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移動網絡。同時,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5G手機終端連接數也已達2.6億。
從2019“5G元年”到2021“全球最大”,我國5G發展已經步入高速期。無論從基站建設、流量套餐設置還是用戶的購機選擇來看,5G普及都成為大勢所趨、主流當行。

不完美的5G
目前,5G手機已迎來大規模普及。工信部預測,2021年下半年5G手機出貨量將占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的80%,越來越多的用戶可以享受高速移動網絡帶來的便利。
據悉,當下用戶體驗速度較5年前已是“一日千里”。如今,移動支付、社交娛樂與直播等新風口的出現,讓人們愈發依賴手機、關注速度,5G的到來不僅能大幅提升日常體驗,還能打開新的流量端口、帶來更多可能。
不過,5G的大潮下,暗礁也同時存在,信號差、資費高、功耗大成為掣肘5G發展的三大難題。
小米高管孫昌旭就曾表示,5G最大的痛點在于功耗高、信號差。對于運營商來說,高功耗直接導向高資費。中國鐵搭報告顯示,5G單站功耗差不多是4G單站的4倍,大大挑戰運營商的成本控制,也成為5G流量資費貴的重要原因。
目前來看,國內三大運營商推出的5G套餐最低月費也要129元,而對應的流量卻很難滿足用戶需要。付出高昂資費后,5G的高頻短波帶來的信號短板更招致無數網友吐槽。

對于用戶來說,高功耗也絕非好事,5G與4G的差別不僅體現在速度上,還鮮明地體現在手機耗電上。外媒Tom’s Guide對iPhone12進行電量測試顯示,在5G狀態下的iPhone 12續航比4G狀態縮短約20%,這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感知明顯。
于是,許多用戶還沒充分享受5G帶來的高速與便捷,就因為電量告急帶來的恐慌紛紛選擇“能關則關”。
保駕5G的“三招式”
在國家大力發展5G的決心面前,痛點顯然并不能長期阻礙5G的商用步伐。
5G的頻段特性帶來的覆蓋范圍小、信號關聯差,通過加快5G基站建設就能有效補足。劉烈宏稱,目前我國開通5G基站已達79.2萬個,2021年計劃新建5G基站60萬個,更加密集的5G站點將實現更加深度的城市覆蓋,“信號差”的問題將逐漸被解決。
此外,面對“資費貴”帶來的用戶“換機不換網”問題,除了官方降費力度加大外,民營運營商的出現也將實現“低價破局”。工信部數據顯示,自2020年下半年來,5G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下降10%以上,接下來將實現“精準降費”。而最近,民營運營商主打的低價套餐引發關注,傳統行業市場或也將迎來新的升級,給用戶更多的高性價比選擇。
解決手機耗電“紅慌”與“電難”的高手,也同樣來自民間。
作為正處5G風口的共享充電寶行業的頭部品牌,聚美旗下街電與搜電科技已于不久前完成了合并,其組建的新公司用戶規模已超3.6億,日均訂單峰值高達300萬單/天,市場占有率高達40%。

“又想用5G,又怕耗電,掃一個街電最便捷。”有網友稱。在日常出行中大眾既想避免“掃碼加載慢”的煩惱,又想解決“手機電量已不足”的焦慮,致力于多元場景布局生態的街電是一個好選擇。近期,陳歐旗下的街電與知名零售商家樂福(中國)、國內時尚酒店集團住友酒店集團、中國母嬰行業領導品牌嬰知島達成合作,進一步完善生態布局,在5G向深度走的同時,也讓共享充電服務“橫擴縱深”。
一邊加速建設、一邊攻克痛點,體現著5G發展將不止于此、大步向前。而大眾期待之下,5G還將帶來怎樣的驚喜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