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易歡)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信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變革。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企業紛紛加大了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投入,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在 2024 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4)上的調查顯示,全球領先電信運營企業對 AI 的關注度最高,甚至超過了前期熱點領域政企數字化服務和 5G/5G-A/6G。此前,中國電信運營企業已經在同步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判別式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于部分生產環節。
如今,在電信業階段性轉型、人工智能突破式發展、國家數字化智能化深入推進等趨勢疊加影響下,智能化將成為電信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推動電信業進入數字化轉型的高級階段。近日,發布的《電信業發展藍皮書(2024年)——智能化發展》(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智能化的過程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智能化將成為電信業繼網絡化、數字化之后,對經濟社會賦能的又一核心價值;二是人工智能將成為移動通信、固定寬帶、IDC、云計算、集成服務等核心業務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三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對電信運營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提質增效作用將愈發增強,企業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也將更高。未來,電信運營企業以人工智能作為重要引擎打造新質生產力,通過對內注智、對外賦智,將實現電信業價值定位、電信業發展動力的兩個核心變革。
電信業智能化已取得產品級、場景級突破
進入“十四五”以來,我國電信業把握5G、產業數字化發展機遇,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階段性成果顯著。但當前流量、數字化新業務對行業增長的拉動效應減弱,收入增速下行壓力加大,電信業發展再次進入“瓶頸期”。與之同時,國家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以人工智能(下文簡稱 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演進,正孕育著新機遇,電信業再次迎來轉型升級關鍵期。
藍皮書強調,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著力點,電信運營企業轉型發展的路徑更加豐富,新一代 AI 技術產品實現突破式發展,帶動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展現出更強的生產力。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通用人工智能(AGI)、智能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新一代AI 技術產品實現突破式發展,初步展現出了優化人機交互方式、提升數字世界生產效率的技術能力。此外,新一代 AI 技術產品將有效激發經濟社會整體信息總量和流動性,孕育信息通信服務發展新機遇。不僅如此,AI 技術應用賦予電信運營企業自身降本增效新路徑,助力電信運營企業保障自身利潤空間。
基于此,電信運營企業積極融入智能化浪潮,加深與智能技術發展的雙向互促,加強對內注智、對外賦智,推動打造新質生產力。在此過程中,電信業的行業價值定位和自身發展驅動將發生變革。面對經濟社會數智化轉型發展需要,我國電信業果斷切入智能化賽道,大舉布局算力基礎設施,構建算力網絡,研發算力調配平臺,實現算力基礎設施和平臺服務的跨越式發展。同時,深入推進網絡、算力基礎設施深度融合,打造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統一編排能力,滿足智能業務對網絡、存力、算力靈活泛在、彈性敏捷、智能隨機應用需求,有力支撐“東數西算”工程穩步推進。
藍皮書指出,打造體系化算力基礎設施格局算力基礎設施成為電信運營企業新的投資重點,投資結構日益向存力、算力資源傾斜。在“東數西算”工程引領下,存力、算力資源分布向高水平“集群”轉變,逐步形成熱點集約、跨區輻射、邊緣覆蓋的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在功能性能方面,順應AI 大發展趨勢,“通算為主”正在向“通算、智算、超算集成”轉變,以支撐多樣化、個性化、極致化的存算需求。智算中心作為智算算力的主要基礎設施,成為算力供應的重要依托,電信運營企業紛紛搭建自己的智算體系,加快推進算力布局,整體算力規模迅速擴大。
其中,中國電信逐步完善“2+4+31+X+O”多層次算力布局,在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建設兩大國產化萬卡智算集群,西部地區打造大規模綠色智算池。中國移動“4+N+31+X”數據中心覆蓋全量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同時加快“N+X”智算中心布局(N為智算中心節點,X 為邊緣節點),其呼和浩特智算中心和哈爾濱智算中心分別是全球電信運營企業最大單體智算中心、最大單集群智算中心。中國聯通圍繞“5+4+31+X”算力資源布局,完善多級架構,算力中心覆蓋國家 8 大樞紐節點和 31 省,骨干云池城市覆蓋超230城。
深化算網融合增強算力服務保障算力集群化發展和算力規模擴張,帶來了算力使用新的難題,網絡帶寬、網絡時延、網絡可靠性、網絡成本等成為算力供給的新制約因素。針對上述痛點,電信運營企業打造超大帶寬、超低時延、泛在接入、安全可信、智能管控的全光直連網絡,加快“東中西”“云邊端”“通智超量”深度融合,推進算力樞紐節點間400G/800G全光高速直連,形成重點省市區域范圍的“算力時延圈”,提供強大的數據傳輸、處理能力和高效、穩定的算力服務保障,支撐和引領多地域、多廠家、多平臺間算力與網絡資源調度,支持復雜科學計算、AI 大模型訓練等場景應用。
面向政企市場,電信運營企業開展基礎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的研發和探索,以更好地賦能行業。例如中國電信星辰大模型面向政務、工業等行業推出 32 個行業大模型,在物流、鋼鐵等十余個行業落地應用,賦能六百多家行業大客戶32。中國移動“九天·眾擎”基座大模型構建網絡、客服、家庭、政務、出行、醫療、工業、綜治、企業通話等數十個行業的“大模型譜系”。通過大模型開發訓練以及平臺化建設,電信運營企業政企市場業務產品革新展現出業務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拓展,以及定制化項目開發運營服務價值升級。
總體來看,我國電信業智能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產品級、場景級突破,但仍然處于“點狀”“線狀”探索的初級階段。未來,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電信運營企業內外部應用推廣人工智能的范疇和深度增加,我國電信業智能化將出現“點線面體”聯動,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動能。
從企業及行業發展兩大層面應對八大挑戰
在此過程中,我國電信業智能化面臨八大挑戰和難點問題,包括大模型應用落地復雜度高、大模型商業閉環亟待建立、算力基礎設施運營存在較大技術和商業挑戰等。電信運營企業需謀劃實施智能化戰略、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做實核心能力重塑、激發組織整體效能,行業需統籌推進優化“人工智能+電信業”政策環境,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標準體系,促進數據資源流通與開發利用,構建開放有序創新體系。
對此,藍皮書也從企業發展和行業發展兩方面給出了建議。從企業發展角度而言,不僅要謀劃實施智能化戰略、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做實核心能力重塑,還要激發組織整體效能。以謀劃實施智能化戰略而言,智能化是大勢所趨,是電信業發展的新方向。電信運營企業要堅定推進從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及早研究制定智能化發展戰略。強化網絡基礎設施“基礎性”功能定位,構建智能機器人、車聯網等細分領域專用網絡,突破多元算力中心互聯、云邊端協同、XR/VR 應用等方面的網絡傳輸難點問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態度帶動終端、應用、內容繁榮發展,激發網絡連接需求;做強云與算力基礎設施生態,落實國家“東數西算”戰略,促進多元算力互聯互通,面向客戶提供算網一體化服務;推進“人工智能+”上層產品應用創新單元的獨立運營,應以市場化方式激發其創新活力。
從行業發展層面來講,要優化“人工智能+電信業”政策環境,通過制定專項行動計劃,打造試點示范、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導電信運營企業關注核心能力構建與長期價值提升,鼓勵其以更加開放的思路和態度推進“人工智能+”,協同創新 AI+終端、應用、服務新形態和新模式,強化行業模型研發與落地。引導電信運營企業打造高帶寬、零丟包、超低時延、高可靠性的智算中心網絡,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同計算,提升規、建、運、維、優效率,改善客戶服務體驗感知。引導電信運營企業經營管理智能化升級,推進組織、流程、制度體系再造。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電信業”標準體系,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 版)》要求,積極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電信業”標準體系,鼓勵電信運營企業積極參與到人工智能基礎共性、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智能產品與服務、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應用、安全/治理等標準體系制定工作中。深化“人工智能+電信業”標準國際交流與合作,注重國際國內標準協同性,積極參與相關標準研究制定工作。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促進異業同業合作共進。
促進數據資源開發,鼓勵電信運營企業與傳統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創新,匯聚雙方數據資源能力,推進基礎大模型+專業模型研發,加快大模型研發成果轉化。鼓勵電信運營企業提升數據資源治理能力,推動數據分類分級管理等。
構建開放有序創新體系,加大政策、資源支撐,做好強鏈補鏈,引導產業合作和產業鏈協同發力,避免出現個別環節重復資源投入。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堅持開放發展,加強“人工智能+電信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國際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