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3年5月14日,天翼智庫大模型研究團隊發布第1期大模型周報《迎接大模型時代(上):大模型發展簡史》起,到本期為止,天翼智庫已發布整100期大模型周報。100期周報,見證了大模型產業的快速發展,濃縮了對大模型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本期從往期大模型周報系列文章中精選出“十大行業盛典”、“十大政策”、“十大技術”、“十大產品”、“十大投融資”、“十大觀點”、“十大公司”,以饗讀者。

十大行業盛典1
1.Meta Connect 2024大會(2024.9.25-2024.9.26)
Meta發布增強現實(AR)眼鏡Orion,采用創新的碳化硅材質,結合納米級3D光波導技術和Micro LED投影系統,眼鏡重量不足100克,視野范圍(FOV)實現飛躍達70度,用肌電圖(EMG)智能腕帶實現操作。
2.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2024.8.21-2024.8.25)
27款人形機器人集中亮相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專注于家務、醫療、養老、導盲等場景。除代替人類從事繁瑣的重復性工作外,還將為人類提供情感陪伴方面的支持。
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4(2024.7.4-2024.7.6)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發布,提出要推動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資源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公平分配。
特斯拉二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亮相,全身控制能力和平衡性再次升級,行走速度提升30%,手指能在輕握雞蛋和搬運重物之間輕松切換。
商湯發布首個“可控”人物視頻生成大模型Vimi,僅通過一張任意風格的照片即可生成和目標動作一致的人物類視頻,并支持多種驅動方式。
4.2024年度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2024.6.10-2024.6.14)
蘋果發布全新個人化智能系統Apple Intelligence,將生成式AI模型置于iPhone和iPad的核心中,能夠根據個人情境提供智能協助。
5.谷歌2024年I/O開發者大會(2024.5.14)
谷歌發布7大模型22項AI大招,包括200萬tokens超長上下文Gemini 1.5 Pro進階版、Gemini 1.5 Flash輕量級模型、通用AI Agent、高質量文生圖模型Imagen 3等多項技術和功能。
6.谷歌云大會Google Cloud Next 2024(2024.4.9-2024.4.11)
谷歌發布多項AI模型更新和產品,包括Gemini 1.5 Pro公開可用、代碼模型Code Gemma、首款自研Arm處理器Axion、AI賦能的Workspace、智能視頻創作工具Vids、助力企業搭建AI的Agent Builder等。
7.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24.2.26-2024.2.29)
英特爾發布全新商用邊緣計算平臺,代號為Project Strata,可幫助企業在標準硬件上大規模開發、部署、運行和管理邊緣應用。
五家運營商成立大語言模型合資企業,SK電訊(SKT)、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阿聯酋電信(e& Group)、新加坡電信(Singtel)和軟銀(Softbank)宣布計劃成立一家專注打造特定于電信行業的大語言模型合資企業。
8.2024年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CES)(2024.1.9-2024.1.12)
“AI PC上車”,英特爾誓言逆襲英偉達、高通,英特爾宣布將推出基于AI PC技術的汽車人工智能芯片,與高通、英偉達展開直接競爭,預計首批芯片將于2024年年底推出。
車計算全產品矩陣亮相CES,聯想車計算展示面向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全系列域控制器產品、解決方案和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座艙場景應用。
9.OpenAI首屆開發者大會(2023.11.6)
OpenAI公布多項關鍵技術與產品更新,包括GPT-4 Turbo、Assistants API(助理API)、GPTs等產品,并引入“Copyright Shield(版權保護盾)”機制。
10.2023年云棲大會(2023.10.31-2023.11.2)
阿里云發布通義千問2.0及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等產品,包括千億級參數大模型通義千問2.0、基于通義大模型訓練的通義靈碼(智能編碼助手)等8大行業模型和一站式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阿里云百煉。

十大政策2
1.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關于安全、可靠、可信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
2023年10月30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令,將對AI研發和應用制定全面的監管標準。這是白宮首次發布針對AI的行政令,該命令提出一系列措施建議,旨在加強美國公民在人工智能系統訪問有關他們的信息時的隱私保護。
2.聯合國大會通過題為“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帶來的機遇,促進可持續發展”決議
2024年3月2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首個有關人工智能(AI)的全球決議草案,以確保這項強大的新技術能夠造福所有國家、尊重人權,并且是“安全的、可靠的和值得信賴的”。美國是這項決議草案的發起國,中國和121個國家參與共同提案。
3.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
2024年8月1日,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監管人工智能的法規,標志著歐盟在規范人工智能應用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4.中央網信辦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
2023年10月18日,中央網信辦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為相關國際討論和規則制定提供藍本。
5.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2024年4月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公告:網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有序開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工作,并將已備案信息予以公告。
6.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2024年1月4日,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其中提到,培育數據驅動型產品研發新模式;支持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和訓練等。
7.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和AI研發應用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8.國資委要求央企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產業
2024年2月19日,國資委召開“AI賦能 產業煥新”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會議明確,中央企業要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深入推進產業煥新,加快布局和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把主要資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優勢的領域,加快建設一批智能算力中心,開展AI+專項行動。
9.工信部等八部門探索建設區域人工智能數據處理中心
2023年12月29日,工信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將探索建設區域人工智能數據處理中心,通過平臺化、網絡化等組織形式,發展跨物理邊界的虛擬園區和集群,構建虛實結合的產業數字化新生態。
10.工信部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十大技術3
1.模型架構
華為改進Transformer架構,同規模性能超Llama。2024年1月2日消息,華為推出新型LLM架構盤古-π,通過增強非線性改進傳統Transformer架構,由此有效減輕特征塌陷問題。使用相同數據訓練情況下,盤古-π(7B)在多任務上超越Llama 2等同規模大模型,并能實現10%推理加速。
拯救Transformer:DeepMind給模型嵌入“算法推理大腦”。2024年6月17日,DeepMind論文提出用混合架構方法解決Transformer模型的推理缺陷,通過將Transformer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NLU)和基于圖神經網絡(GNN)的神經算法推理器(NAR)的強大推理能力相結合,實現更加泛化、穩健、準確的LLM推理。
Meta推出多模態模型架構Transfusion。2024年8月24日,Meta推出多模態模型架構Transfusion,結合語言模型在處理文本等離散數據方面的優勢,以及擴散模型在生成圖像等連續數據的能力,將其整合到語言模型和圖像生成模型統一的AI系統中。
谷歌推出選擇性注意力機制:降低Transformer模型資源消耗。2024年10月8日,谷歌推出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方法,可以動態忽略不再相關的標記,從而提高Transformer架構模型性能。1億參數Transformer模型中,注意力模塊的內存需求可減少至1/47。
2.多模態融合
AI視頻理解天花板:全新MiniGPT4-Video刷爆SOTA。2024年4月4日,來自KAUST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MiniGPT4-Video——專為視頻理解而設計的多模態大模型,MiniGPT4-Video能夠同時處理時態視覺數據和文本數據,因此善于理解視頻的復雜性。
馬斯克旗下xAI公司推出首個多模態模型Grok-1.5V。2024年4月12日,xAI推出首個多模態模型Grok-1.5V,稱其在多學科推理、文檔理解、科學圖表、表格處理、屏幕截圖和照片等領域均能媲美現有的前沿多模態模型。
谷歌多模態大模型Gemini Ultra能力全面超越GPT-4和GPT-4V。2023年12月7日,谷歌發布全新最強多模態大模型Gemini,有Ultra、Pro、Nano三個版本。在MMLU、DROP、HellaSwag、GSM8K等主流評測中,Gemini Ultra能力全面超越OpenAI的GPT-4和GPT-4V。
OpenAI推出端到端原生多模態大模型GPT-4o。2024年5月14日,OpenAI推出跨音頻、視覺和文本的端到端新模型GPT-4o,可以在平均320ms內對人類的語音輸入進行響應。與現有模型相比,GPT-4o在視覺和音頻理解方面尤其出色。
中國首個Sora級模型Vidu發布,融合Diffusion與Transformer。2024年4月27日,清華大學聯合生數科技發布中國首個長時長、高一致性、高動態性視頻大模型Vidu,融合Diffusion與Transformer,開創性創建U-ViT架構,支持一鍵生成長達16秒、分辨率高達1080P的高清視頻內容。
華為盤古大模型5.0正式發布:升級多模態能力。2024年6月21日,在華為HDC 2024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宣布盤古大模型5.0正式發布,在全系列、多模態、強思維三個方面實現升級。
Meta公布機器人觸覺感知能力相關的多項研究成果。2024年10月31日,Meta公布包括傳感器、編碼器、平臺及測試框架在內的一套大模型觸覺感知相關研究成果,旨在讓機器人通過觸覺方式進一步理解和操作外界物體。
蘋果推出300億參數多模態AI大模型MM1.5。2024年10月13日,蘋果推出多模態AI大模型MM1.5,可識別UI界面推理自然語言,同時推出專門用于視頻理解的MM1.5-Video模型和專門處理移動設備用戶界面(UI)理解的MM1.5-UI模型。
3.強化學習
OpenAI發布首款具備復雜推理能力模型o1。2024年9月12日,OpenAI發布首款具備復雜推理能力模型o1,o1的訓練過程依賴于大規模的Self-play強化學習算法,能夠通過“鏈式思維”逐步解決復雜問題,在多項高難度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
4.混合專家模型(MoE)
馬斯克旗下xAI公司公開大模型Grok-1的權重與架構。2024年3月18日消息,xAI宣布公開其大語言模型Grok-1的基本模型權重和網絡架構,Grok-1是由該公司從頭開始訓練、擁有3140億參數的混合專家模型。
國內上線首個開源千億參數MoE大模型。2024年4月1日消息,國內獨角獸企業APUS(麒麟合盛)聯合新旦智能訓練的大模型APUS-xDAN大模型4.0宣布于近日開源,這是國內首個千億以上參數MoE架構的開源大模型,參數規模為1360億。
騰訊發布萬億級異構MoE大模型“混元Turbo”。2024年9月5日,騰訊發布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該模型采用MoE架構,相比前代模型,訓練效率提升108%,推理效率提升100%,推理成本降低50%。
5.模型壓縮
微軟推出可手機端運行的小尺寸模型Phi-3。2024年4月23日,微軟發布自研小尺寸模型Phi-3,新模型有三個版本,其中Phi-3 mini是一個擁有38億參數的語言模型,可部署在手機上,但其性能能夠與Mixtral 8x7B和GPT-3.5等模型相媲美。
谷歌DeepMind開源輕量級模型Gemma 2 2B。2024年8月1日,谷歌開源端側大模型Gemma 2 2B,是一款專為在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等本地設備上運行而設計的輕量級LLM,在Chatbot Arena測試中,Gemma 2 2B得分超越所有GPT-3.5系列模型,展現出卓越的對話能力。
Meta推出Llama 3.2 1B/3B量化模型。2024年10月24日,Meta推出Llama 3.2 1B/3B模型的量化版(QLoRA及SpinQuant版),量化后模型大小平均減少56%,RAM使用量平均減少41%,模型速度提高2至4倍,同時降低功耗。
6.數據合成
英偉達利用Isaac Sim模擬器和MimicGen NIM微服務合成數據。2024年8月7日消息,英偉達宣布利用AI加速人形機器人開發,通過遠程操作采集少量人類演示數據,然后利用Isaac Sim模擬器和MimicGen NIM微服務生成大量合成數據,與真實數據共同用于訓練英偉達Project GR00T人形基礎模型。
7.AI Agent
智譜AI聯合清華KEG提出AgentTuning微調方法,可對齊Agent能力。2023年10月23日消息,智譜AI聯合清華KEG提出一種對齊Agent能力的微調方法AgentTuning,該方法使用少量數據微調已有模型,可顯著激發模型Agent能力,同時保持模型原有的通用能力。
清華首個AI醫院小鎮Agent Hospital發布。2024年5月9日,清華研究團隊開發首個AI醫院小鎮Agent Hospital,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所有的醫生、護士、患者都是由LLM驅動的智能體,可以自主交互。更重要的是,AI醫生可以自主進化。
阿里魔搭團隊發布手機端側自動化Mobile-Agent-v2版本。2024年6月16日,阿里魔搭團隊在Mobile-Agent基礎上發布多模態智能體Mobile-Agent-v2,維持基于純視覺的操作策略,引入多智能體協作架構,強化跨應用操作和多語言處理能力。
OpenAI推出多智能體協作框架Swarm。2024年10月11日,OpenAI推出Swarm框架,旨在解決開發者在多智能體系統編排中面臨的復雜挑戰,通過簡化智能體的協調、執行和測試過程,讓開發者能夠更高效地管理、互動多個AI智能體。
8.上下文長度(context length)擴展技術
Meta發布有效處理“無限上下文”長度的LLM架構Megalodon。2024年4月17日,來自Meta等的研究人員提出全新神經網絡架構Megalodon,專為有效處理“無限上下文”長度的LLM預訓練及推理而設計,相較于Llama 2,Megalodon在處理70億參數和2萬億token任務上,準確率超過Transformer。
國產大模型Kimi在長上下文窗口技術上取得新突破。2024年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Kimi智能助手已支持200萬字超長無損上下文,并于即日起開啟產品內測,更適用于高效閱讀、專業文件解讀、資料整理總結等方面。
9.思維鏈
谷歌DeepMind發表arxiv論文,展示生成式驗證器GenRM。2024年9月3日,谷歌展示GenRM技術,該技術無縫集成指令調整,支持思維鏈推理,通過多數投票利用額外的推理時間計算,微調LLMs作為獎勵模型,從而提升生成式AI推理能力。
OpenAI發布首款具備復雜推理能力模型o1。2024年9月12日,OpenAI發布首款具備復雜推理能力模型o1,o1的訓練過程依賴于大規模的Self-play強化學習算法,能夠通過“鏈式思維”逐步解決復雜問題,在多項高難度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
10.檢索增強生成(RAG)
微軟開源GraphRAG:知識圖譜+大模型。2024年7月2日,微軟開源GraphRAG技術,通過基于知識圖譜的檢索增強生成(RAG)方法增強LLM處理私有數據的性能,具備跨大型數據集的復雜語義問題推理能力。

十大產品4
1.國外產品
(1)ChatGPT
OpenAI發布ChatGPT,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僅上線五天用戶就超過100萬,兩個月后用戶破億,被稱為“歷史上用戶增長最快的消費級應用”。2024年2-10月的月平均訪問量達到25億,超過微軟的New Bing,位居首位。
(2)New Bing
微軟將OpenAI技術整合到旗下搜索引擎必應、營銷軟件、GitHub編碼工具、Microsoft 365辦公軟件中,構建AI服務體系。2024年2-10月,Bing月平均訪問量為15億。桌面搜索引擎市場中,Bing 2024年全球市場份額為10.5%5。
(3)Text to Image6
在線圖形設計平臺Canva的“Text to Image”是一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文本描述轉化為視覺圖像的工具,在AI產品榜中長期穩居第3名。2024年6月,Text to Image月度用戶訪問量占上榜的17款圖像/設計類應用月度總訪問量的71.3%,2024年2-10月的月平均訪問量達到6.64億次。
(4)Gemini
Gemini不僅在多模態智能測試中領先,還深度集成至搜索引擎、Google Assistant智能交互、Cloud AI平臺解決方案等多個谷歌產品中。2024年5月,谷歌大會公布Gemini模型通過產品推向數十億用戶,并且已有超過150萬開發者使用該模型。
(5)Character AI7
Character AI是情感陪伴的應用,擁有眾多人氣游戲、動漫IP虛擬人物形象NPC,實現用戶和原IP人物互動,吸引大量二次元年輕用戶。2024年2-10月的月平均訪問量超過2億次,用戶每次訪問平均花費29分鐘,憑借在AI圈中的強大流量和高用戶粘性,有力支持社區生態繁榮發展。
2.國內產品
(1)百度搜索
百度AI搜索功能已覆蓋超20%的搜索結果頁面,并且AI功能的覆蓋率接近70%,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搜索服務。2024年6月,百度搜索在移動端市場份額高達69.09%,在國內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2)360AI搜索
360AI搜索于2024年1月底問世,基于360智腦大模型,融合了思考、搜索、閱讀、寫作和追問五大模型,展現出強勁增長力,領跑國內AI搜索引擎市場,發布3個月后其訪問量增至1188萬次,增速達1303.09%。
(3)Kimi智能助手
Kimi智能助手于2023年10月發布,致力于提供智能化的對話和信息處理服務,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文本,支持文件解析和網絡搜索,提供問答服務、智能體服務及文件處理服務。2024年2-10月,Kimi月平均訪問量達20百萬;2024年11月,Kimi活躍用戶數已突破3600萬。
(4)文心一言
百度持續迭代文心大模型系列,相較2019年發布的1.0版本,文心大模型4.0在人工智能核心的理解、生成、邏輯、記憶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具備極強的泛化能力。2024年2-10月的月平均訪問量達17百萬,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產品國內網民使用率中位居第一,占比達到11.5%8。
(5)豆包大模型
豆包大模型于2024年5月15日發布,該模型日均處理1200億tokens文本,生成3000萬張圖片,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定價只有0.0008元/千tokens,其價格進入“厘時代”,比行業便宜99.3%。2024年5月,豆包APP下載量突破1億,月度活躍用戶數達到2600萬,成為首個總下載量過億的AI產品。
表1 AI產品2024年2-10月平均訪問量統計


十大投融資
1.OpenAI宣布獲得66億美元融資
2024年10月2日,OpenAI最新一輪融資66億美元,公司估值攀升至1570億美元,確立OpenAI在全球AI領域獨角獸公司的領先地位,由Thrive Capital(13億美元)、微軟(7.5億美元)、英偉達、軟銀(5億美元)等投資機構參與。
2.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獲56億美元融資
2024年10月25日,Waymo完成一輪56億美元的融資,以擴大其無人駕駛打車服務。此輪融資由Alphabet領投,投資者對其商業化應用潛力持樂觀態度,預計會有更多資金流入這一領域。
3.亞馬遜將向AI公司Anthropic投資40億美元現金
2023年9月,亞馬遜宣布向AI初創公司Anthropic投資12.5億美元,支持其開發安全可靠的通用人工智能,2024年3月追加27.5億美元的投資,使總投資額達40億美元,AWS成為Anthropic的首選云服務供應商,Anthropic使用AWS專有的AI芯片進行未來基礎模型的訓練和部署。
4.谷歌承諾向AI公司Anthropic提供20億美元資金
2023年10月,谷歌公布向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投資增加至20億美元的計劃,試圖加強與OpenAI主要支持者微軟的競爭。前期已對其投資5億美元,擁有Anthropic 10%的股份。
5.微軟向阿聯酋人工智能公司G42投資15億美元
2024年4月,微軟向阿聯酋的人工智能公司G42投資15億美元,微軟獲得G42的少數股權,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加入G42董事會,G42將使用微軟的Azure云平臺來開發和部署其AI應用,加速G42在全球的AI發展和擴張,推動在中東、中亞和非洲市場的布局。
6.月之暗面獲得超10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超200億元
2024年2月,月之暗面A輪獲得超10億美元融資,是自ChatGPT發布3個月內、國內AI大模型廠商中單輪融資所獲金額最大的一項事件。5月新一輪融資過后,月之暗面已同時獲得國內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的數億美元融資。
7.思科公司啟動一項10億美元的AI投資基金
2024年6月4日,思科公司啟動10億美元的AI投資基金,承諾向Cohere、Mistral AI和Scale AI等公司投資近2億美元。思科在過去幾年中已進行超20項以人工智能為重點的收購和投資,并在其產品組合中整合人工智能技術。
8.英偉達7億美元收購一家AI Infra初創公司
2024年4月,英偉達以7億美元收購特拉維夫AI初創公司Run:ai,Run:ai專注于幫助開發者和運營團隊管理和優化AI硬件基礎設施,該公司是英偉達繼69億美元收購Mellanox后在以色列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
9.Figure AI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獲得6.75億美元融資
2024年2月,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宣布獲得6.75億美元的融資,由微軟、OpenAI、英偉達、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等科技巨頭聯合投資,使Figure AI的估值達到26億美元。
10.微軟與韓國電信公司KT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未來投入2.4萬億韓元
2024年10月,微軟承諾在未來五年內投入2.4萬億韓元(約125.28億元人民幣)推動韓國的人工智能、云服務和基礎設施發展。雙方計劃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基于微軟多語言GPT-4o的定制化AI模型,這些模型將用于KT的內部和面向消費者的應用。

十大觀點
1.阿里吳泳銘:未來大模型將驅動一切硬件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發文表示,大模型開啟全新的智能時代,引發人機交互、計算范式和認知協作三場革命。未來,人機交互革命將重構一切軟件,大模型將驅動一切硬件,并催生出人形機器人等人工智能原生終端產業。
2.微軟比爾·蓋茨:AI智能體將成為下一個平臺
2023年11月10日,比爾·蓋茨發文《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你如何使用電腦》,指出AI智能體將成為繼Android、iOS和Windows之后的下一個平臺,改變人與電腦互動方式,引領最大的計算機革命,并將在醫療保健、教育、生產力和購物娛樂等四個領域產生極大影響。
3.英偉達黃仁勛、特斯拉馬斯克等:AI的盡頭是能源
有研究估計,到2027年,整個人工智能行業每年將消耗85至134太瓦時(1太瓦時=10億千瓦時)的電力。英偉達CEO黃仁勛、特斯拉CEO馬斯克、OpenAI創始人山姆·奧特曼均指出,AI未來發展與光伏和儲能緊密相連。
4.艾倫人工智能研究院:AI成本每18個月下降一半,多模態時代將至
2023年12月28日,美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院創始CEO奧倫·伊奇奧尼博士表示,2024年AI發展趨勢是多模態大模型的進一步研發,同時超越單純的內容生成,向能夠完成行動的AI智能體前進。此外,芯片時代的摩爾定律在AI時代仍然適用,AI的訓練和推理成本可能每18個月就下降一半。
5.MIT等機構:全世界AI已學會欺騙人類
2024年5月10日,來自MIT、ACU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在《Patterns》雜志一篇綜述文章中,描述AI系統欺騙性的風險,并通過各種實例研究發現,AI在各類游戲中,通過佯裝、歪曲偏好等方式欺騙人類來實現目標。
6.Meta Andrew Bosworth:AI已成為XR領域殺手級應用的關鍵推動力
2023年12月25日,Meta的CTO Andrew Bosworth表示,AI已成為XR領域殺手級應用的關鍵推動力。以Meta的AR眼鏡為例,其智能助手功能在推出后成為用戶最喜愛的特性,凸顯技術發展的迅速和不可預測性。
7.聯想王傳東:AI PC是打開大模型時代的第一終端
聯想集團副總裁王傳東表示,AI PC將成為打開大模型時代的第一終端,提供個性創作、秘書服務、設備管家等服務,為人們帶來劃時代的新體驗。
8.北工大教授孫立山:交通領域成為AI等新技術的“練兵場”
北工大教授孫立山表示,AI為交通領域發展提供更多機遇,例如圖像分割技術可以通過識別圖像中的人、車輛、標牌和路基等元素,將其數字化并進行分析。未來支持交通出行的AI大模型將賦能多類場景,如交通管理部門交通監管效率提升、交通流精準預測以及自動駕駛BEV建圖輔助等。
9.三位圖靈獎得主:倡議管理AI風險
2023年10月28日,圖靈獎得主Hinton、Bengio和姚期智聯名發文表示,先進的AI可以為人類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但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呼吁全球共同通過技術、政策和法律手段來規范自主AI的發展和應用。
10.百度李彥宏:大模型時代真正的價值在于原生應用
2023年12月16日,李彥宏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2024上提出,大模型時代的來臨,真正的價值在于原生應用,而原生應用無論對于大廠、中小企業或創業者來說,都是很大的機會。

十大公司
1.國外企業
(1)Meta:從單一社交媒體互聯網公司成長為全球科技龍頭企業
Meta自2023年開始發力人工智能,以開源大模型Llama系列及其衍生的羊駝家族雄霸大模型開源界,有望在OpenAI閉源生態之外培育另一個龐大開源大模型生態。Meta市值從2022年3190億美元低谷翻身,2023年企業市值突破萬億美元。
(2)微軟:以Windows和Office軟件聞名的全球科技領航者
微軟在AI領域展開持續創新,在力推OpenAI大模型和AI工具包的同時推出自研大模型、小模型,企業主要盈利來源為云計算平臺Azure、Copilot付費服務及與OpenAI、Mistral AI等的收入分成。2024年微軟預期營收達2479億美元,市值將突破3萬億美元。
(3)英偉達:全球領先的GPU制造商和AI計算公司
英偉達已成為全球AI算力的主導者,在AI領域,業務遵從端到端、訓推一體、軟件全棧布局思路,相關產品從下向上,主要包括AI芯片(訓練、推理)、網絡(芯片互聯、設備互聯)、基礎軟件框架和應用軟件等。2024財年英偉達營收高達609.2億美元,同比增長126%。
(4)谷歌:全球領先的搜索引擎和技術公司
谷歌深耕Gemini系列大模型,在多模態智能測試中取得領先成績的同時,深化從搜索引擎、Google Assistant智能交互到Cloud AI平臺的企業級解決方案。2023年谷歌營收為3073.9億美元,市值突破1.76萬億美元。
(5)OpenAI: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致力于AGI研究的美國人工智能研究機構
OpenAI以“創建造福全人類的安全通用人工智能(AGI)”作為企業核心宗旨,產品聚焦模型和平臺工具層,包括GPT、DALL·E、Sora等基礎模型、聊天機器人ChatGPT、應用商店GPT Store及開發工具等,其中ChatGPT被視作“繼互聯網和iPhone之后的第三次革命”。2024年2月,OpenAI估值約為800億美元。
2.國內企業
(1)智譜AI:源自清華、全線對標OpenAI的人工智能龍頭
智譜AI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知識工程實驗室的技術成果轉化而來,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認知智能大模型,專注于做大模型的中國創新,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整體性能逼近GPT-4。2024年9月,智譜AI估值突破200億元大關。
(2)云從科技: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
云從科技致力于打通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通過開放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實現技術平臺化,為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智慧商業、AIGC等領域提供人工智能服務與行業解決方案。2023年云從科技營業收入為6.28億元,同比增長19.4%。
(3)中國電信:國內領先的大型全業務綜合智能通信信息服務運營商
中國電信2019年布局大數據和AI中心,在大模型領域持續投入和創新,從基礎研究到行業應用,再到開源共享,正逐步構建起一個涵蓋基礎設施、生態平臺和算力服務的完整大模型生態系統。2024年業績半年報顯示中國電信已在32個重點行業推出星辰行業大模型,在數字治理、數字民生、數字經濟等領域服務客戶超過7600家。
(4)商湯科技: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AI獨角獸企業
商湯科技致力于持續引領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前瞻性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商湯AI大裝置SenseCore、建立“商湯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及研發體系,推動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AI創新和落地。2023年商湯科技營業收入為34.06億元,同比下降10.6%。
(5)科大訊飛:深耕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內智能語音龍頭企業
科大訊飛以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技術為核心能力,打造AI大模型護城河。推出訊飛星火大模型V4.0,將其作為能力底座,對內重構傳統業務如學習機、錄音筆等,對外面向政務、工業、農業等行業提供大模型解決方案服務。2023年科大訊飛營業收入為196.5億元,同比增長4.41%。
注釋
1.【十大行業盛典】篩選規則:AI大模型生成與權威公眾號熱點文章相結合。將三個AI大模型(Kimi、文心一言、智譜AI)回答中列舉到的發布會、AI領域權威公眾號(騰訊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智東西、量子位等)閱讀量破千的資訊解讀,與《天翼智庫》往期大模型周報做重疊交叉,篩選出十大行業盛典相關文章。
2.【十大政策】篩選規則:AI大模型生成(Kimi、文心一言、智譜AI)與Top閱讀量相結合。1)三個大模型各生成國內外影響力重大的政策法規,合并計算詞頻>1的共9條,其中被收錄至大模型周報的有5條,按照關鍵詞搜索相關政策被收錄至周報的有1條;合計6條;2)按照公眾號閱讀量Top排序,篩選其中重要的政策意見,選出4條;3)上述10條按照國際-國內順序列出。
3.【十大技術】篩選規則:權威公眾號技術熱點詞頻統計。對AI領域權威公眾號(騰訊研究院)發布的每周大模型技術關鍵詞進行歸類匯總與統計,根據關鍵詞詞頻篩選出Top10大模型技術,與《天翼智庫》往期大模型周報做重疊交叉,從中篩選出相關文章。
4.【十大產品】篩選規則:AI產品榜單的國內和全球應用訪問量和增速相結合。全球前五的產品分別是ChatGPT、New Bing、Text to Image、Gemini、Character AI;國內前五的產品分別是百度搜索、360AI搜索、Kimi|月之暗面、文心一言|百度、豆包|抖音,與《天翼智庫》往期大模型周報和AI投資風向標做重疊交叉,從中篩選出相關文章。
5.數據來源:https://backlinko.com/bing-users。
6.注:Text to Image入選AI產品榜·全球總榜(月平均訪問量)Top5,由于《天翼智庫》未發布過相關動態,所以未附跳轉鏈接。
7.注:《天翼智庫》“AI發展風向標”系列文章中有關于Character AI產品的較為詳細介紹,因此跳轉至“AI發展風向標”系列文章。
8.數據來源:《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
9.【十大投融資】篩選規則:根據AI投融資事件金額,在《天翼智庫》往期大模型周報和AI投資風向標中篩選出十大投融資相關文章。
10.【十大觀點】篩選規則:Top閱讀量與權威公眾號相結合。1)按照閱讀量排序,在閱讀量>200的周報中的“觀點”部分,與騰訊研究院公眾號內容(不限于“AI速遞”欄目)交叉對比,選出5條;2)使用Kimi大模型生成大模型發展熱點領域,以此作為關鍵詞篩選周報中“觀點”部分,選出5條;3)上述10條按照Top閱讀量順序列出。
11.【十大公司】篩選規則:《天翼智庫》大模型周報閱讀量排序。通過對往期《天翼智庫》大模型周報——企業對標系列文章進行閱讀量排序,分別從中篩選出國內、國外各5家典型企業。
本文作者

趙明明
戰略發展研究所
二級分析師
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產業數字化等領域。

李國欽
戰略發展研究所
二級分析師
中級經濟師,聚焦產業數字化和數據要素等領域,從事行業洞察研究等相關工作。

陳曉佳
戰略發展研究所
二級分析師
碩士,主要從事運營商競爭研究、產數市場研究等。

張媛玥
戰略發展研究所
一級分析師
就職于中國電信研究院,長期從事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及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