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魏德齡/文)“基礎電信運營商已經變為了存量市場,很難有新的突破。”這是很多運營商員工在近年來所形成的定論。而在上周剛剛舉行的IDCC2024上,也有人向在今年剛剛成立的基礎電信運營商——中信數科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中信數字科技集團產品研發平臺總經理邱楊給出了一個不同的答案:“這是幸存者偏差,真實的市場是在高速增長的。”
中信數字科技集團產品研發平臺總經理邱楊
被忽視的增量市場
邱楊在主題演講中通過“全球互聯指數2024”來揭示了以往正常運營商報表中所看不到的另一面,根據統計,到2025年,將有85%的企業會跨多個地區做多云接入,私有連接在五年內以每年34%的復合增長率進行增長,到2026年將達到3300T連接規模。連接規模是互聯網帶寬的15倍。
在私有連接中,62%的連接是互聯網和云服務商消耗掉的,另外38%被政府和企業所使用。同時“全球互聯指數2024”也預測在中國市場中,北京地區增長率42%,規模是185T,上海地區超過北京地區,達到1000T,廣深地區是150T。
這里的“私有連接”概念也有更廣闊的范疇,相比以往國內普遍稱之為的“專線”,私有連接的方式更加多樣,包括海外市場中一些連接平臺類企業為云上客戶、為數據中心類客戶提供方便的連接服務。“私有連接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內部的連接,其實它也會包含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連接。”邱楊在IDCC2024同期接受媒體采訪中表示。而以往運營商所更多關注的點對點專線市場每年增長速度僅為7%~8%
作為“基礎電信運營商”的中信數科目前所瞄準正是這個不一樣的增量市場。
開放中立的中信智網
作為中信集團數字產業的主力軍,中信數科由中信網絡、中信云網和中信數字媒體整合而成,其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對外網絡服務、集團內部云網底座建設及數字化轉型,以及衛星通信業務。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中信數科憑借獨特的中立性策略,與各類客戶形成了良好的互信關系。
一個數據映襯出了中信數科在自身屬性上的業務優勢。2022年,中國三大運營商以外的企業只提供了38%的IDC資源,但是到了2022年之后,除了三大運營商之外的中立IDC商提供了52%的數據中心資源。也就是從2022年起,更多的數據出現在了中立機房。
中信數科的使命恰恰為“中立屬性通信網絡、一線多云數智集成”,中立網絡是宗旨。中信數科沒有對外的公有云,通過恪守中立實現發展。“在未來我們還依然如此。我們的IDC平臺會把最后的跳纖權留給數據中心,把最后端口的開通權留給云廠商,不介入數據中心之間,也不介入云廠商之間的爭議。”邱楊在IDCC2024會場的演講中表示。
實際上,中信數科在基礎運營業務上已經有了多年的經驗積累,目前國內互聯網大廠中,很大比例的數據中心間流量正是由中信的網絡來提供傳輸服務。近期,中信數科還發布了自研DCI平臺,技術核心為將傳統網絡的控制面和轉發面分離,通過代碼來進行控制,實現更智能高效的轉發效率,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的線上下單和開通服務。
中信數科還將力爭接入更多的云連接點與第三方數據中心。“我們的態度是廣泛合作,希望與更多的云、數據中心達成合作,讓我們實現互聯。希望網絡能夠形成像云一樣方便的基礎設施,希望合作生態能夠共同成長。”邱楊在演講的最后稱。
小而快的優勢
在媒體采訪過程中,邱楊向媒體詳細介紹了中信數科在中立開放外的另一個獨有優勢:小而快。
例如針對金融機構,中立的中信數科還擁有一張金融專網,連接了包括國內的證交所、期貨交易所等機構,同時不斷優化它們之間的光纜距離,實現越來越低的時延。能夠做到“中立者”角色的本身,同樣與“小”有關,從而能夠與各類客戶形成很好的互信。
同時,中信數科一網統管,避免低效的省、市、縣三級管理模式,在總部的一條工作指令可以通達全網,從而讓網絡變得十分敏捷。
“相比傳統運營商的復雜結構,中信數科的敏捷網絡部署和一體化管理模式,讓我們在開通速度和響應能力上具備顯著優勢。例如,從北京到上海的專線開通,傳統模式需要一個月,中信數科僅需一周,使用新平臺后則可縮短至一分鐘。”邱楊表示,作為在“基礎電信運營商”中最小的中信數科,這種小其實也帶來特殊的競爭優勢,開通速度就是一個明顯的特色。
顯然,作為“基礎電信運營商”的中信數科,正以其獨特的中立性策略和敏捷的小而快模式,搶占被傳統運營商忽視的增量市場。同時構建廣泛的合作生態,與客戶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長,助力中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