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遠山/文)“我們要做AI領域的臺積電。”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2024年業績說明會上一語激起千層浪,簡簡單單的話不僅勾勒出這家通信巨頭的雄心,更揭示了其“AI+”行動計劃背后的深意。中國移動2024年總營收為10,408億元人民幣,而臺積電2024年全年營收為2.89萬億元新臺幣(約6,400億元人民幣),作為“萬億俱樂部”成員的中國移動,為什么會放下身段,帶著仰視意味地把臺積電樹為標桿,謙虛地向這位科技同仁學習?
不可否認的是,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移動正邁著穩健的步伐,以“心平氣和”的戰略定力,從基礎設施到技術生態,從行業賦能到全球競合,編織一張覆蓋千行百業的智能網絡。這不僅是企業轉型的自我革新,更是中國科技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戰略突圍。
為何對標臺積電?從“連接者”到“智算生態構建者”的蛻變
當臺積電憑借半導體制造的技術壟斷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隱形冠軍”時,中國移動正試圖在AI時代復刻這一路徑。楊杰董事長的比喻意味深長:臺積電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整合全球最先進設備,以極高良品率生產芯片”,而中國移動的目標則是“整合算力、算法與數據,以規模化AI服務賦能全社會”。這一轉型的背后,是通信行業從“管道化”困境中突圍的必然選擇。
2024年,中國移動通信服務收入同比增長3.0%,但傳統業務增速放緩的壓力日益顯現。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收入以9.9%的增速貢獻了31.3%的通信服務收入,其中AI相關業務成為關鍵增長極。正如楊杰董事長所言:“AI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生產力革命。”通過“AI+”行動計劃,中國移動正將自身從“通信服務商”重塑為“智算生態運營商”,既提供算力網絡的基礎設施,又構建大模型的應用生態,更通過開放合作成為產業創新的“連接器”。
這種定位的轉變,與中國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深度契合。當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算力成為新生產力底座時,中國移動的“AI+”布局本質上是在構筑數字經濟的“水電煤”系統。其戰略意義不亞于臺積電在半導體領域的卡位,前者為智能社會提供算力血液,后者為數字世界鑄造硬件基石。
從智算基礎設施的構建,到基于垂直行業的大模型應用,再到AI賦能運營,中國移動在“AI+”行動藍圖的指引下,在AI領域進行了哪些布局?又取得了怎樣的創新成果?
構建全球領先的智算基礎設施:從“東數西算”到“算力泛在”的跨越
構筑以算力為主的新生產力底座離不開智算中心的建設。在呼和浩特和哈爾濱,兩座萬卡級智算中心如同巨型數字引擎,支撐著29.2EFLOPS的智算規模,這相當于每秒進行29.2億億次半精度浮點運算的能力。中國移動的“4+N+31+X”算力網絡架構,已覆蓋全國所有“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形成超大規模智算集群、區域中心與邊緣節點的立體化布局。
這一布局的背后是硬核技術突破:算力路由技術實現動態調度,讓長三角的影視渲染需求可實時調用西部算力;廣域吞吐敏感網絡突破RDMA長距傳輸瓶頸,數據搬運效率提升30%;數字孿生網絡構建實時映射的運維體系,將機房巡檢頻次從每日6次縮減至2次。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移動主導了97項國際標準立項,其“九州”算力光網-400G骨干網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而傾力打造全球領先的智算基礎設施的成果已顯現:2024年中國移動總算力占全國6.4%,智算規模居國內運營商之首。青島智算中心斬獲DC Tech首個AAAA級認證,成為行業標桿;算力概念股市值達2.38萬億元,問鼎全球運營商。這不僅是基礎設施的量變,更是中國算力自主權的質變,當西方試圖通過芯片禁令卡住算力咽喉時,中國移動用國產化智算集群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給出了回應。
垂直行業大模型:從“技術試驗”到“產業革命”的突破
有了全球領先的智算基礎設施作為新生產力底座,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運行各類垂直行業的大模型,就像高速公路可以支撐各種車輛的飛馳。在黑龍江,政務大模型“九天·海算”覆蓋3100萬用戶,問答好評率98.7%;在協和醫院,AI急救調度系統將響應時間縮短40%;在中國石油,“昆侖大模型”優化化工生產流程,能耗降低15%……中國移動布局的40款行業大模型,正在改寫傳統產業的生產邏輯。
根本上而言,“1+N”體系是這場變革的核心架構:以“九天”通用大模型為基座,衍生出政務、醫療、工業等40個垂直領域專用模型。技術突破同樣亮眼,千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支持文本、語音、視頻混合處理;體系化人工智能(Holistic AI)技術申請專利超930項,論文登陸NeurIPS、CVPR等頂會。更關鍵的是商業化落地:23款AI+產品、39個AI+DICT應用已覆蓋超500個政企項目,移動云收入同比增長19.3%,大模型相關業務貢獻顯著。
這種“技術基座+行業深耕+生態開放”的模式,讓AI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當全球仍在爭論大模型如何變現時,中國移動已用事實給出答案:與南方電網共建全球首個5G智能電網,在“發-輸-變-配-用”全環節實現8項技術突破;與華為打造5G+智慧化工園區,用邊緣計算重構安全管理。這些案例證明,AI的終極價值不在于參數競賽,而在于重塑實體經濟。
AI賦能運營:從“人力密集”到“數智驅動”的進化
運營商的根本職能是對通信網絡的維護,從以往的傳統角度看,這項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但隨著AI在通信領域的應用,這項繁瑣的工作從此也有了改觀。
在中國移動的機房內,5.5萬個數字員工正悄然上崗。它們不是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而是滲透到客服、運維、審計等場景的AI程序。2024年,“AI+服務”占比提升7.5個百分點,靈犀智能體覆蓋1.9億用戶,問題解決準確率達92%。更直觀的數據是成本優化:網絡運維成本下降3.5%,5G單站能耗降低11.7%,累計節約超154億元。
這場靜默革命的技術底座是“九天”人工智能基座——450項AI能力、1000多項行業應用的支撐平臺。在客戶服務端,“九天·客服大模型”將問題解決率從46%提升至65%,節省200名人力;在營銷端,AI導購數字人助手讓進店客戶滿意度提高30%;在安全領域,實時風控系統月度攔截欺詐電話超1400萬次,準確率98%。甚至內部管理也因AI蛻變:通過“AI+辦公”,合同審批時間從3天壓縮至1小時,決策效率提升50%。
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場組織能力的重構。當傳統運營商還在依賴人工巡檢和電話客服時,中國移動已用AI重新定義“服務”,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測”,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這種進化不僅關乎效率,更關乎企業在智能時代的生存法則。
云智算融合:從“資源租賃”到“智能服務”的躍遷
云化是整個智能世界的載體。“移動云已不再是簡單的存儲和計算服務,而是智能社會的操作系統。”2024年,移動云收入突破1004億元,同比增長20.4%,其秘密藏在“云智算”戰略中。通過將云計算升級為“AI IaaS+AI PaaS+AI SaaS+MaaS”四層架構,中國移動正重新定義云服務的內涵。
在技術層,“算網大腦”實現異構算力的智能調度,讓萬卡級GPU集群可彈性分配;在服務層,MaaS(模型即服務)開放30個自有和開源大模型,企業只需調用API即可獲得AI能力。某電商平臺接入移動MaaS后,智能推薦系統使銷售額提升25%;在政務領域,17個省級政府云平臺依托移動云構建,簽約項目超2080個。更前瞻的是生態布局:與浙江大學共建“啟真算力中心”,聯合華為、中興打造全國最大模型生態,覆蓋教育、能源等9大領域。
這種轉型的本質,是將算力從“資源”變為“服務”,將AI從“工具”升維為“生態”。當全球云廠商還在比拼數據中心規模時,中國移動已用“云智算”開辟新賽道,這里沒有簡單的硬件堆砌,只有智能服務的無縫連接。
對標臺積電:中國移動的“AI生態”何以超越“技術代工”?
楊杰董事長將中國移動與臺積電進行對比,不僅僅是企業與企業的對標,還是一場“生態構建者”與“技術代工者”的對話。2024年,臺積電以33.9%的營收增速彰顯半導體霸主地位,但其核心競爭力仍集中在制造環節;中國移動雖營收增速僅3.1%,卻通過“AI+”構建了從基礎設施到應用生態的完整價值鏈。
在科技創新維度,臺積電研發投入占比8%,專注制程微縮;中國移動研發占比3.3%,但開創了算力路由、6G原生AI等原創技術,更以40個行業大模型推動應用創新。在生態影響力上,臺積電服務蘋果、英偉達等巨頭,而中國移動的“十百千萬”計劃已鏈接超200家合作伙伴,孵化40余個行業大模型。更重要的是戰略定位:臺積電是全球化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中國移動則是本土數字經濟“自主底座”的打造者。
這種差異注定中國移動的AI征程將走得更遠。當臺積電受制于地緣政治風險時,中國移動正通過“東數西算”實現算力自主;當半導體行業陷入周期性波動時,AI賦能帶來的數字化轉型收入已成中國移動增長新引擎。從此也可看出,楊杰董事長的雄心不止于“成為臺積電”,而是“超越臺積電”——用AI生態的廣度,彌補單一技術鏈的深度;用產業賦能的厚度,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以AI之名,書寫科技強國新范式
從萬卡級智算中心到千億參數大模型,從數字員工到云智算生態,中國移動的“AI+”行動已超越企業戰略的范疇,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縮影。當楊杰董事長說出“做AI領域的臺積電”時,他指向的不僅是商業成功,更是一種發展范式——通過整合基礎設施、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將AI轉化為普惠社會的生產力。
這條路注定充滿挑戰。大模型訓練成本高企、數據隱私難題待解、全球技術競爭加劇……但中國移動用2024年的答卷證明,其戰略不僅可行,更具備引領性。29.2EFLOPS的智算規模、40個行業大模型、154億元成本節約,而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在AI時代的主動進擊。
臺積電用三十年成就半導體傳奇,而中國移動正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維度,在AI領域書寫新的史詩。當算力網絡如水電般泛在,當大模型滲透每個行業,當智能服務重塑生活方式,中國移動的“AI+”藍圖,終將成為中國科技攀登全球價值鏈頂端的階梯。
這場征程沒有終點,中國移動的前方是持續創新的星辰大海,而未來是以AI之名,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