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視聽”有哪些改變?AI介入,內容創作如何提速?作為我國網絡視聽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盛會之一,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舉行,近4500家機構參與,折射行業發展新趨勢。
“AI+”驅動行業多元共生
在“AI+”驅動下,網絡視聽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轉型,朝著多元共生的方向發展。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秘書長周結介紹,經過10余年的發展,網絡視聽行業在技術迭代、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的三重驅動下,逐漸形成了包含短視頻、微短劇、網絡直播等多種業態并存且相互交融的格局。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地位愈加鞏固。
隨著AI、虛擬制作、5G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網絡視聽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新技術的躍升,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重要手段。”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說,2024年,騰訊視頻已有3個項目成功實現虛擬制作,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時,也為藝術表達提供更大空間。未來,科技與內容的結合將更加緊密,為創作者提供更多可能。
技術與內容的碰撞將激蕩出怎樣的火花?以體育產業為例,在“AI+”驅動下,體育產業正經歷一場智能革命。在“視聽+體育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技術管理部總經理李琳說,“AI+體育”能打造出高清、沉浸、交互的全新體育賽事空間,讓大家可以“身臨其境”,給觀眾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視聽體驗。
AI賦能降低創作門檻
隨著網絡視聽行業向“數字生活基座”躍遷,視聽行業全民創作時代已然開啟。
從江南水墨畫到敦煌壁畫,從古琴韻律到漢服紋樣……大會期間,通過AI國風視頻彩鈴平臺,大家可運用AI制作國風視頻彩鈴,在方寸之間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AI等新技術的發展,有利于提升內容制作的效率,助力內容創作加快破局。”在“內容創作破局力與生長力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邢春曉認為,隨著開源AI工具和視頻生成大模型的普及,全民創作門檻在不斷降低。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網民使用AI制作圖片視頻。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短視頻創作者賬號規模已達16.2億,每日全國上線短視頻數量突破1.3億條。
在“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上,快手展示了新一代AI創意生產力平臺——可靈AI。快手大模型產品和運營負責人李楊說,可靈AI具備從圖像生成到視頻生成的全流程能力,已經幫助不少中小商家以低門檻的方式制作視頻素材。
1905電影網將組織“AI視界新聲”等活動進校園,為青年學子搭建學習前沿技術的平臺;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將聯合國內超千所高校,啟動“AI智創彩鈴專項計劃”,提升高校學生運用AI的能力……大會期間發布的一系列“技術福利禮包”,將加速點燃全民創作風潮。
多方協同應對“AI+視聽”新風險
隨著AI深度融入內容創作、審核、分發的全流程,在降本增效的同時,也存在虛假信息傳播、版權歸屬模糊等新風險。從“擁抱AI”到“創造精彩”,行業正在加強協同合作,完善發展生態。
在“AI智媒創新發展論壇”上,李琳建議,各方亟待協同合作,在標準共建、內容生態優化等領域深化探索,共同推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聯合發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規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促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鄉村漫游直播、歷史街區虛擬互動直播……在AI賦能下,網絡直播迎來蓬勃發展,行業生態也面臨優化升級。
“AI、5G等技術形成融合創新矩陣,讓網絡直播經歷從傳播工具到數字生態的質變。”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副會長魏黨軍說,在技術賦能下,智能推薦算法要根植于文化價值觀,虛擬場景構建要守住文化安全的底線,數字和技術的運用更應當建立倫理規范。
在“網絡直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網絡主播綜合評價項目也正式啟動,該項目將圍繞網絡主播的職業信用、公共信用、直播合規等維度構成綜合性評價體系。
“硬標準、軟約束雙管齊下,有利于進一步校準方向,促進行業發展更規范、更專業。”魏黨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