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 6 月 26 日報道,中國首個海洋領域開源大模型 OceanGPT(滄淵)在浙江杭州發布。

該大模型由海洋精準感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牽頭研發,具備基礎的海洋專業知識問答,以及聲吶圖像、海洋觀測圖等海洋特色多模態數據的自然語言解讀能力。其采用的領域知識增強“慢思考”推理機制,相較現有通用大模型能有效降低幻覺式錯誤。
此外,模型還適用于海洋機器人操控與水下具身智能等關鍵場景。“依托大模型的代碼自動生成能力,只需輸入一句自然語言指令,OceanGPT 即可生成對應的機器人操控代碼,實現下發、部署和任務執行。未來,我們希望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通過語音指令驅動水下機器人完成復雜任務。”滄淵研發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陳華鈞介紹。

其表示,OceanGPT 還集成了 MCP 大模型協議,旨在實現大模型驅動的多機器人協同協作。后續 OceanGPT 還可直接部署于海洋機器人上的端側大模型,借助端側大模型的推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海洋裝備的自主作業能力和作業效率。
據悉,目前 OceanGPT 已在浙江大學海鷹系列水下機器人平臺上完成技術驗證,實測表明該模型將原本依賴人工編寫的機器人代碼編寫效率從“小時級”提升至“秒級”。
“滄淵”的研制始于 2023 年,率先發布了海洋領域的第一個開源大語言模型 OceanGPT-1,隨后持續更新發布 OceanGPT-basic(領域知識增強的海洋知識問答大模型)、OceanGPT-omni(海洋多模態大模型)、OceanGPT-coder(水下具身機器人代碼大模型)。

OceanGPT 采用多專家混合架構,由多個功能子模型協同構成:
OceanGPT-basic 負責海洋基礎專業知識的理解與問答;
OceanGPT-o 定位于聲吶、光學、電磁等海洋特有多模態感知數據的自然語言解讀;
OceanGPT-coder 支持水下機器人控制指令生成;
OceanGPT 可集成 DeepSeek 等通用模型,通過“通專結合”模式融合通用語言理解與海洋專業能力。

附滄淵海洋大模型官網地址:
http://www.oceangpt.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