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象原創(高靖宇/文)當手機廠商搶灘機器人賽道,一場關于未來智能入口的戰爭已然打響。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成為炙手可熱的創新領域,引得一眾科技企業關注與押注,國內人形機器人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業內普遍預計,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也是商業化落地的元年。
在這波機器人熱潮中,不僅有巨頭跨界入局,還能看到手機廠商的身影。近日,在榮耀400系列新品發布會上,榮耀對外展示一則機器人與員工互動的視頻。視頻中,這款機器人跑步速度已經達到4m/s,打破了之前的機器人行業記錄。
除了榮耀外,目前包括華為、vivo、小米在內的手機廠商都已在布局機器人賽道。
手機廠商扎堆入局,機器人有何魔力?
今年以來,榮耀在機器人領域動作頻頻。
今年年初,榮耀CEO李健對外發布AI戰略,并將其定位為阿爾法戰略,目標在未來五年內投入100億美元構建全球AI終端生態體系,其中重點布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為此,榮耀開啟招兵買馬,為下設具身智能實驗室、仿生本體研究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的榮耀新產業孵化部,招募2025年實習生,其中就包括機器人數據生成算法工程師、機器人虛擬仿真平臺工程師、機器人動力系統(關節電機)仿真工程師等多個機器人相關崗位。
李健表示,孵化部主要為推動AI能力與產品線、系統平臺深度融合,涉及領域不止于具身智能、具身機器人,甚至不止于機器人一個形態。
事實上,除了近期入局的榮耀,手機頭部廠商華為、vivo和小米,早已開始“造人”計劃。
3月25日,vivo正式宣布成立機器人實驗室(Robot Lab),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表示,vivo進軍家庭機器人但不涉足全身硬件開發,而是專注于研發家庭機器人的"大腦"(AI決策系統)和"眼睛"(空間感知與視覺系統),同時依托"藍科技"矩陣的技術積累,以漸進式路徑推動消費級機器人產品落地。
5月12日,華為與優必選科技在深圳正式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將圍繞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制造、家庭服務等真實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小米早在2022年8月,就緊隨特斯拉腳步,親自下場發布了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目前,小米已發布四足仿生機器人CyberDog、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和全新的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 2等產品。
手機廠商之所以嘗試“造人”,無疑是看中了機器人賽道蘊藏的巨大潛力,它將是手機廠商通向“后手機時代”的鑰匙。據行業預判,機器人將成為下一代智能終端的核心入口。
近兩年隨著ChatGPT等AI大模型技術迅猛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包括智元機器人、宇樹機器人、傅利葉、銀河通用、Figure AI、1X Technologies等企業都在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數十萬款人形機器人競爭走向工廠、家庭,并且有望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
機構預測,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2024年約為21.58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79.70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60%。對于急需開辟新增長曲線的手機廠商來說,站在風口上沖刺機器人新賽道,潛力不容小覷。
手機廠商跨界“造人”有何優勢?
手機廠商跨界入局機器人賽道,并非是一時興起蹭風口,而是技術積累的延展,將為機器人產業注入強勁創新動能。
在業內看來,手機廠商進軍機器人主要有兩方面優勢,一方面手機廠商深耕消費電子十余年,在芯片、傳感器、AI算法等領域積累了深厚功底,這些技術恰好是機器人的"感官"與"大腦",這些能力完全可以衍生、復用于機器人操作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另一方面,手機廠商擁有成熟的供應鏈和制造體系,有利于機器人的生產和快速迭代,顯著降低成本與量產門檻。
胡柏山表示,vivo將重點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也就是更關注“AI”和“傳感系統”。依托手機用戶的海量數據集優勢及語音影像交互技術積累,避開宇樹、優必選等硬件廠商的正面競爭,主打差異化競爭。
華為則主要是為企業提供華為云機器人平臺,助力企業制造開發、集成以及使用機器人。例如樂聚人形機器人“夸父”就是搭載的華為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此外,華為通過聯合具身智能上下游企業,形成生態“朋友圈”,加速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康養等場景的落地。
在機器人的業務布局上,李健認為,關鍵要看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用戶需求。“如果在某些場景上需要和相關廠商一起合作,我們一定會開放合作。”李健談到,榮耀過去積累下來了很多硬件的研發、AI算法的實力,擁有很多自主的、可控的技術,可以用在一些新產業的開發上。
手機廠商跨界入局,不僅為機器人產業注入強勁創新動能,更將加速智能服務機器人普及進程。當科技巨頭紛紛“造人”,一場重塑家庭與工作場景的智能革命已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