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空天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太空計算正成為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國算力正從地球邁向太空。
7月8日,中科曙光與中科星圖在合肥“2025空天信息大會”上,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技術研發、太空算網建設等課題,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
算力“上天”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已將發展空天信息產業、推進衛星互聯網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建設,納入數字中國等多項國家戰略之中。空天領域迎來了數字化、智能化的重要窗口期。
在中科曙光總裁歷軍看來,太空算力是國之利器。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在太空中獲得的信息需傳回地面處理,再將結果返回太空,時間成本過大,反應速度過慢。所以,未來計算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從地球走向太空。”
據悉,中科曙光已具備相關技術儲備,在關鍵核心器件和大型系統設計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其他技術儲備也位于先進水平。
“我們必然要走向太空。”歷軍說。此次,中科曙光與中科星圖合作,是落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重要探索,將攜手打造驅動新一輪空天信息經濟發展的關鍵底座。
未來在太空領域,合作雙方希望通過三至五年時間,讓高端計算機成為空間站載荷,并實現地面計算系統與太空計算系統的聯合組網,形成綜合云體系。而在此過程中,可實現大量技術創新與核心技術突破。
催生新經濟增長極
協議簽訂后,中科曙光與中科星圖將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單位,研發面向太空計算場景的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專用核心部件,推動“芯片—整機—算網—數據—應用—生態”的全鏈路技術創新。
目前,同等算力的設備放置于太空中,成本是地面的1000倍。因此,適用太空計算的器件,如果無法達到高出地面1000倍的性能,就難以形成商業閉環。
而硬件、算網等核心技術和運營服務的創新,將提升我國空天信息產業鏈的競爭力,吸引軟件開發商、數據服務商等開放生態伙伴加入,形成產業協同效應,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中科星圖黨委書記、總裁邵宗有表示,未來中國每年衛星制造成本接近6000億元,太空核心部件在其中占相當比例。如果此次合作能探索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實現太空核心部件、通信和存儲的高效性能,中國就有望占據太空領域核心部件市場的優勢地位。
為推動產業各方積極參與“太空算網”建設,中科曙光與中科星圖還將推動太空芯片接口規范、空天數據處理模型等核心技術與應用標準的制定,并聯合空天及算力產業鏈上的軟件開發商、高校科研院所等,開發基于太空計算的技術、產品與應用,加速空天創新成果轉化,共同促進產業生態繁榮。
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任京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太空算力最終要為地面應用賦能,才能體現價值,因此需要更多生態伙伴加入,助力下一階段攻堅克難。
應用場景廣泛
從目前的產業需求側來看,“太空計算”包括三大核心技術體系:空間環境專用計算芯片及模組、開放的天地一體化算力架構、智能調度管理云運營平臺。上述平臺將實現“用戶(端)—星上(邊緣)—天基(云)—地基(云)”算力的動態優化配置,支持空天應用在各行業中的普及。
簽約后,雙方將合作建設開放普惠的太空算網。該算網將構建覆蓋“天地一體化”的協同智能計算架構,實現算力資源的互聯調度與數據實時處理,并接入國家級算力服務平臺。
太空算網場景應用廣泛。其不僅能為偏遠地區、海洋、航空等領域提供高速寬帶互聯網接入,提升全球互聯網接入能力和穩定性,支持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應急通信、農村數字化建設等場景;還能提升智能交通與導航能力,為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船舶導航等提供實時定位糾偏、路徑規劃與運行優化,推動智能交通系統的全球化發展;同時助力智慧城市升級,提升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的實時響應能力。
合作雙方將積極推動“在軌智能處理+地面深度應用”模式,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應用標桿,推動太空計算服務向深度與廣度延展。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中國太空算力服務的普惠化布局已現端倪。業內觀察認為,這一方向有望為全球范圍內有太空計算及衛星數據需求的國家、行業與企業提供技術路徑參考,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為縮小全球算力發展差距、促進太空信息資源的跨區域協作提供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