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下稱《指引》),這意味著我國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相應的建設步伐也將“提速”。
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在1月6日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期望《指引》能產生降低企業數據開發利用門檻、促進社會有效投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等效果。據業界初步估算,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4000億元,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2萬億元。
“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數據企業數量已超過19萬家,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5%以上。數據產業的持續發展壯大,需要進一步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深化產業合作,降低運營成本。”沈竹林說,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為各類數據主體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數據流通利用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創新活力,完善數據流通交易服務生態,打造競爭有序、繁榮活躍的數據產業。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進一步表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制度、技術、應用的有效承載,是釋放數據價值的物理依托。
“研究機構預測,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將帶動GDP增長0.2%,數據流動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為10%。我們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就是為了支撐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大規模的數據流通利用,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發揮海量數據(12.320, -0.24, -1.91%)(維權)優勢和豐富場景優勢,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數字中國提供動力。”杜巍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趙志丹透露,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重點從統籌推進算力資源一體化布局、深化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協同發展等三方面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更好發揮算力的底座支撐作用。
其中,統籌推進算力資源一體化布局方面,將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強化算力中心統籌布局,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推動東中西部算力協同發展,實現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供給與各地區算力需求高效匹配。同時,統籌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布局,促進多元異構算力資源服務有機協同。
“我們將加強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協作,按照‘點、鏈、網、面’的工作思路體系化推進相關工作,持續提升算網綜合供給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副司長孫姬表示,要適度超前建設網絡設施,加快網絡升級“連算成網”。同時,指導基礎電信企業規劃建設高速寬帶網絡,擴大千兆網絡覆蓋范圍,有序推進5G網絡演進升級,按需部署干線400G和城域800G高速光傳輸系統,打造高速穩定的傳輸通道,更好支持數據的流通和利用。
“建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希望通過建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實現‘匯通海量數據、惠及千行百業、慧見數字未來’的美好愿景。”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副司長李建國說。
“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提出了三階段目標來指導推進。”李建國說。具體來看:
第一階段,到2026年,利用2至3年左右時間,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支持部分地方、行業、領域先行先試,豐富解決方案供給;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
第二階段,到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蓋。
第三階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