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衛星網絡國內協調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首次系統性規范衛星網絡國內協調機制,明確干擾處置、流程優化等核心細則。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政策將大幅降低衛星網絡建設中的協調成本,加速低軌星座組網和商業化應用落地。
政策加碼,衛星互聯網發展步入快車道
《辦法》進一步優化了衛星網絡國內協調程序,提升國內協調效率。此外,近期,國內的相關政策還包括: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此前,針對衛星互聯網產業,國務院、工信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出臺一系列規劃指導行業發展,國務院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布局衛星通信網絡等,推動衛星互聯網建設;在《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提出推進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加強衛星通信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推動高軌衛星與中低軌衛星協調發展。
衛星互聯網優勢顯著,產業發展勢在必行
衛星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通信技術,正憑借其獨特優勢逐步嶄露頭角。
衛星互聯網具備的首要突出優勢,便是能夠有效填補通信覆蓋的空白區域。地球上有很多偏遠地區,因地理環境復雜、人口稀疏,傳統地面通信網絡建設成本高、施工難,網絡難以覆蓋。海洋和航空領域也面臨通信難題,海上船只、高空飛機常遠離陸地基站,無法依靠地面網絡穩定通信。而衛星互聯網通過在太空部署衛星星座,覆蓋范圍廣,能輕松把信號傳到傳統網絡難及之處,為人們提供高速穩定的互聯網服務。例如,中國電信衛星公司攜手湖南衛視與深圳航空,在深圳飛往北京的ZH9115航空互聯網航班上開展了“空中視頻直播”主題航班活動。這一舉措讓旅客切實體驗到航空互聯網的直播“高度”,為旅客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視聽盛宴。
衛星互聯網高昂成本問題亟待解決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衛星互聯網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通信技術,有望為全球帶來更為廣泛和便捷的網絡覆蓋。然而,現實中卻面臨著諸多阻礙,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成本高昂這一關鍵因素。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蓬勃發展的 AI 時代,我們看到了降低衛星互聯網成本的希望之光。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崛起,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對衛星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高效分析,提前預測衛星可能出現的故障,實現智能運維。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精準定位問題所在,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避免不必要的維護工作,大大減少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浪費。
自動化技術則可以應用于衛星的部分操作和維護流程。比如,開發具備自主能力的太空機器人,它們能夠在太空中執行一些簡單的維修任務,像更換損壞的零部件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少對地面人員的依賴,降低人工成本,還能提高維護效率和及時性。另外,借助人工智能優化衛星網絡的管理和調度,合理分配資源,提高衛星的使用效率,也有助于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所以,綜合來看,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實現智能運維等方式或許能成為打開衛星互聯網降低運營維護成本大門的金鑰匙,為其更廣泛的普及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