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可欣)腦機接口作為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融合發展的前沿技術,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它通過在人腦和機器之間搭建信息通道,實現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協同交互,為人類生活帶來了諸多變革性的可能。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腦機接口產業聯盟發布的《腦機接口技術與應用研究報告 (2025 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當前,腦機接口技術正以其創新性、交叉性與前沿性,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那么,我國腦機接口進展究竟如何?這一產業發展前景又怎樣呢?《報告》也進行了詳細分析解讀。
我國企業呈集聚態勢,民企成為主力軍
《報告》強調,從全球腦機接口企業的類型分布來看,當前產業生態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即龍頭企業稀少,上市企業占比不高,中小企業構成主力軍。自 2000 年以來,全球腦機接口新增企業雖存在一定數量波動,但整體呈現增長態勢。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腦機接口企業總量已突破 200 家,這些企業廣泛分布于 25 個省份。從地域分布集中度來看,約七成的企業集中在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這五個地區,凸顯了這些地區在腦機接口產業發展中的領先地位。我國腦機接口企業對無創技術路線的傾向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凸顯國內行業在技術路徑選擇上更關注安全性與應用普適性。
在全球腦機接口企業領域,84%的企業聚焦于無創技術路線的研發與應用,16%的企業投身于有創技術路線。相比之下,我國腦機接口企業中,采用無創技術路線的企業占比達 88%,有創技術路線的企業占比為 12%。這一比例差異表明,我國腦機接口企業在技術選擇上,正呈現出更傾向于無創技術路線的趨勢。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我國腦機接口產業在中下游環節具有較強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市場活力。上游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近30 家;中游和下游企業數量較為接近,均達到 100 余家。
從企業規模構成來看,我國腦機接口產業仍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體。腦機接口產業聯盟的統計結果顯示,其會員構成中,中小民營企業的占比超過 50%,顯示出中小民營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力量正在崛起,在未來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強腦科技被譽為“杭州六小龍”之一,多次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中國最具社會影響力創業公司”榜單,還入選《時代》周刊的百大發明。諾爾康在人工耳蝸領域實現了國產化突破,打破進口壟斷局面,將產品價格降至7萬元/臺,使進口產品均價從 25 萬元降至15 萬元,減輕了廣大患者的經濟負擔,讓更多患者能夠受益于先進的醫療技術。
政策技術資本協同發展,產業前景可期
腦機接口市場規模正因多種相關因素的協同作用而持續擴張。首先,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2025年以來,中國多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支持腦機接口發展的政策或舉措,有力推動臨床試驗的開展以及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合作,加速產業鏈的布局進程。其次,技術領域取得的成效增強了業界的信心。例如,復旦大學加福民研發出腦脊接口微創技術使曾被判定“永遠站不起來”的患者,在術后 24 小時恢復腿部運動,展示了腦機接口技術的潛力。再者,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為腦機接口市場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腦機接口正逐步邁入多元應用探索的新階段。
在醫療健康領域,除廣泛應用于治療帕金森、震顫、癲癇等疾病外,還在毒癮戒除、強迫癥治療、自閉癥干預、腦癱康復以及阿爾茲海默癥治療等方面展現出價值。在非醫療健康領域,該技術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可增強運動員等群體的專注力,在高危作業場景中精準識別作業人員的疲勞程度,有效提升作業安全性。當前,腦機接口市場已達到數十億美元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百億美元大關。
全球腦機接口市場正處于“技術突破、臨床驗證、商業落地”的關鍵轉折期。從產業鏈發展現狀來看,上游和下游環節的集成發展程度相對較低,而中游環節則較為成熟。在此背景下,多家咨詢機構預測,腦機接口的全球市場規模在數十億美元范圍。隨著下游環節的逐步成熟,市場有望實現從百億級向千億級發展。
據麥肯錫測算,全球腦機接口在醫療應用領域的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400 億美元,到 2040 年突破1450 億美元。美國摩根士丹利在 2024 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腦機接口:下一個重大的醫療技術機遇?》中預測美國醫療市場規模,認為商業化需5 年時間,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4000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