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魏德齡/文)有多少人在每一年的WWDC期間往往復復,隨著提前曝光的消息而充滿期待,又隨著最終主題演講的答案揭曉而不知所云。WWDC25又是如此,統一名稱的消息在發布會前不久便甚囂塵上,媒體圈也展開大膽猜想,什么iPhone能夠連接顯示器進入桌面模式,iPad運行類似macOS的系統,應用之間全部打通。然而結果卻是,蘋果似乎更新了,但又沒有更新,小小牙膏擠上一兩下,讓用戶開心一下了事。
假如對于iPhone、Apple Watch用戶來說,更不更新還無所謂的話,iPad用戶想必是等了又等。蘋果陸續為這款產品背離初心的配備了觸控筆、鍵盤,然后又良心發現的內置了與Mac同款的Apple Silicon,去年更是在iPad Pro款產品中直接跳過M3,直升M4。然而,用戶的心聲早已有之,需求并不僅僅是與Mac看起來相同的硬件,更需要能夠發揮其威力的軟件,但iPadOS保守的系統更新節奏,早已讓軟件在使用過程中捉襟見肘。
于是,“26”這個統一了稱呼的系統,讓iPad用戶看到了希望。現在,所有操作系統都將被稱為iOS 26、iPadOS 26、macOS 26、tvOS 26、watchOS 26和visionOS 26。外界的幻想中,或許iPad能夠和MAC運行一套系統了,但在這一版本中,iPad只是在界面上變得更像一點Mac了。自由縮放的窗口大小、菜單欄的加入、文件管理器的功能加強,甚至是四分屏,都讓iPad看起來更加生產力了一些。但作為iPad用戶,似乎還是感覺少了什么,或許就是應用能力的平起平坐,如果Final Cut Pro還是那種瘸腿功能的狀態,類似的專業化應用使用起來,在功能的調取上,還是需要多跳轉一個界面,或是得用戶挑來選去,那iPad在工作中的效率尷尬還會持續。但蘋果會在未來更近一步嗎?或許對于刀法陷入的庫克船長來說,還需要慢慢來釋放相關功能。
要說對于iPhone用戶來說最直觀的升級是什么?或許就是“Liquid Glass”主題了,可這并非蘋果第一次在系統中以設計風格作為升級重點,從扁平化替代擬物化,從暗黑主題來配合OLED屏幕,再到如今的Liquid Glass,蘋果聲稱這是一種半透明的全新材料,能夠反射和折射周邊環境,進一步凸顯內容,為控制、導航、app圖標、小組件等元素注入活力。新設計涵蓋了主屏幕和鎖定屏幕,比以往更富個性、更顯生動。但想想以往的美術主題升級,或許用戶的新鮮感并不會維系多久。
終極問題便是,用戶為什么會失望?需求到底在哪?
AI或許是一個,盡管蘋果在開場便揭曉了Foundation Models Framework,允許第三方開發者調用Apple Intelligence核心的大語言模型,并將其集成至應用程序中。通過基礎模型框架,開發者可將蘋果的端側模型直接集成到應用中,基于Apple Intelligence構建功能,實現離線運行、隱私保護且無推理成本。但蘋果高管的那句:“達到我們的高標準,還需要更多時間。”也凸顯出蘋果在AI領域還有很多事要做,相比于以往在跟進新功能時一般慢一年的節奏來說,蘋果在AI的跟進上或許要2~3年了。
更重要的需求在于,請蘋果再次創造一個需求。喬布斯的用戶調研就是每天起床照照鏡子里的自己,這是一句玩笑,但也體現出了蘋果當年的靈氣。如今,蘋果如同一個邏輯縝密的理工生一樣按部就班,把物流庫存理得明明白白,精密的芯片設計得強大無比,產品刀法精準絕不互相矛盾。一切做得都沒有問題,但一切都少了些什么,Apple Watch稱不上跨時代,Vision Pro也沒有打開沉寂已久的市場,兩者本身也更像是市場調研后的抉擇產物,蘋果再也沒有如iPod、iPhone、iPad一般,敲開新的市場大門。
但創造需求的需求,卻很可能是一個奢求。天才已逝,不是所有人活著都為了改變世界,蘋果依舊很完美,但就像是一個被塑造而成的商業偶像,不再是crazy ones,難以Think Diffe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