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技術融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正加速滲透工業制造、醫療、服務、物流等領域,并逐步向通用化方向演進,有望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新高度。在此背景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專家談》欄目特別推出“機器人”系列專題,邀請多位行業權威專家,從多個視角分析和解讀當前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熱點與趨勢。本期特邀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電磁干擾與兼容部主任周鎰,圍繞隱藏在技術光環下智能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隱形壁壘及破局思考,為我們進行深度剖析。
一、從技術可行到商業落地,智能機器人需跨越多重隱藏壁壘
目前,智能機器人正在從技術可行邁向商業落地,盡管技術能力不斷突破,但這一過程并不是僅依靠技術突破就能完成,還需要跨越多重隱藏的關隘。
首先是供需錯位,場景難適配。機器人相關技術雖然在實驗室取得了突破,但軟硬協同仍然是一個系統化的瓶頸。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側呈現了高度的碎片化,制造業要求毫米級精度,服務業需要情感交互能力,而醫療場景更關注安全冗余。這種矛盾導致大量技術停留在“展示性成果”,難以規模化、商業化。
其次是標準缺失,系統難集成。當前多模態感知系統、控制指令接口、執行模塊之間缺乏統一通信協議,軟硬件廠商的產品難以協同工作,導致整機集成復雜性高、系統復用性差,產業效率低下。
第三是評估滯后,能力難衡量。機器人產品種類繁多,但缺乏一套能夠系統性的衡量其感知精度、交互能力、任務完成效率的評估體系。缺乏評估標準,就會導致難以采購、難以監管、難以驗證交付價值。
第四是協同斷層,成本難控制。上游算法廠商、中游系統集成商、下游硬件制造商之間缺乏通用開發平臺和接口體系。協同缺位使得產品難以形成模塊化組合、跨場景適配,最終導致商業成本始終居高不下。
二、智能機器人隱形壁壘破局的路徑思考與系統布局
要想打破智能機器人的隱形壁壘,首先要聚焦場景指引、深化跨主體結對攻關。要從落地緊迫性、商業價值、場景結構化等角度出發,深入調研并梳理“邊界可控、任務定義清晰”的高價值場景需求。這需要我們針對具體場景,組織智能機器人制造方、應用方等相關企業聯合定義場景需求及技術閾值,構建“可復制、可評估、可落地”的典型場景指引,為真實場景建設、跨主題結對攻關提供有力指引,推動智能機器人在高價值場景中的規模化引用落地。
其次,要依托中試平臺開展場景驗證、“新尺”檢測方法研究。中國信通院聚焦機器人的產品性能和場景需求開展了匹配度驗證,建立了多維度場景適配評價體系,從而發現隱形問題,支撐技術成熟度、應用成效評估。我們同步開發了適配機器人柔性特性的“新尺”檢測方法,解決了傳統檢測技術對“柔性、動態、人機協同”場景的適配不足問題,為中試與場景驗證提供了技術工具支撐。
第三,要依托產業聯盟、標準組織制定基礎協議標準。要針對傳感模塊、執行模塊、控制模塊、通信與電源模塊等關鍵軟硬件子系統建立通用的接口與功能規范,從而提高軟硬件廠商的產品協同性,降低整機集成復雜性。
三、構建協同閉環體系,打通技術到商業的轉化通道
智能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需要以“技術-產業-生態”閉環破局隱形壁壘。要強化中試平臺的樞紐作用,通過特定場景下的不斷訓練測試挖掘系統缺陷,開發多模態工具量化動態環境下的任務魯棒性;加速產業聯盟主導的基礎協議標準化,統一傳感-控制-執行模塊的接口和數據框架,實現模塊化自由拼裝。其中,關鍵在于推動“場景定義-技術驗證-成本控制”的三維聯動,將離散技術沉淀為可復用場景模塊,用標準降低集成成本,用驗證量化性能邊界,最終形成“需求牽引迭代,標準賦能復制”的飛輪效應。
除技術壁壘外,智能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還存在多重隱形壁壘,需聚焦跨主體結對攻關,構建“中試平臺支撐技術熟化—場景驗證強化需求適配—新型檢測技術賦能全鏈條閉環”的系統性驗證體系,依托產業聯盟、標準組織制定接口標準,弱化技術成熟度與場景適配性的核心矛盾。唯有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堅,才能讓智能機器人真正走出實驗室,從技術展品轉化為重塑生產力的商業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