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日前閉幕的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集中展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應用案例與階段成果,令人驚喜。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跨越了一大步。如果說“互聯網+”側重“連接”,意在打破信息孤島,提升速度和效率,帶來量變,那么“人工智能+”就是賦能,讓機器能夠自主分析和決策,引發一波新的行業革命,產生的是質變。
“人工智能+”與美好生活貼得很緊,以小切口賦能大民生。人工智能讓家居、出行、健康管理等場景高度個性化,能夠主動理解并響應人的需求。從智能檢測聽力的助聽器,到醫保數據的深度分析、快速結算,如今都有“人工智能+”的嵌入。人工智能可以實時核驗醫療票據與醫保結算的一致性,大幅提升結算效率。智能捕鼠系統可以精準識別和定位老鼠的行動軌跡,自動喚醒智能捕鼠儀驅逐老鼠,對提升食品安全大有幫助。人工智能像水電一樣,正成為無處不在的基礎服務。
“人工智能+”意味著從數字經濟到智能經濟的躍升。培育智能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人工智能+”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大展所長。人工智能處在從技術突破向應用落地的拐點,賦能千行百業,展現出豐富的實用場景。但是也要正視,人工智能的規模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釋放,亟待補短板、強弱項,加力推進“人工智能+”的廣泛滲透。
平衡發展是建設智能社會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應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產業,而第一產業應用仍然是個短板。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提高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決策、控制、作業等能力,強化農機農具平臺化、智能化管理,對確保吃得飽、吃得好具有決定性作用。
“人工智能+”的深入推進,比拼的是人才。無論是智能體的迭代,還是智聯網的構建,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持。就目前來看,算力緊張仍然制約人工智能的推廣普及,國產算力技術的升級尤為迫切。要想突破制約瓶頸,人才是決定因素。充分調動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性,大力培養人工智能及大模型人才,才能盡快提高算力水平,滿足服務社會和加快產業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需求。
“人工智能+”的和數越大,越需要提升安全能力。“人工智能+”在展現巨大變革潛力的同時,也帶來多重社會挑戰,其治理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推動模型算法、數據資源、基礎設施、應用系統等安全能力建設,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覺、算法歧視等帶來風險,加強前瞻評估和監測處置,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合規、透明、可信賴,是必須做好的功課。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